通讯员刘青玮玮记者陈晨
“政府让我住上了新房子,志愿者让我有了一个家。”近日,家住邗江区佳家如意园的宦建宁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
今年66岁的宦建宁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一生未婚,生活很艰苦。去年10月,在广陵区汶河街道龙头关社区帮助下,老人住进了政府的廉租房,每月还能领取一定的低保金。考虑到老人无人照料,阳光志愿者协会的三名公交志愿者主动上门为老人服务。
三名公交志愿者认特困老人做“干爸”
记者见到宦建宁时,老人正倚靠在单元门上,等待“干女儿”“干儿子”的到来。不一会儿,三名身穿橙色马甲的志愿者拎着菜肉走来,见到老人赶紧跑上前,搀扶老人进屋。一进屋内,三人便张罗起老人的午餐,择菜、洗菜、炒菜,原本冷清的家一下子热闹起来。
去年起,徐尔红、张从华和宋兵三名志愿者走进老人家中当起“儿女”,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宦老的家除了一张床、一个电饭煲、一个收音机外,剩下最多的家当就是塑料盆,在客厅角落里摞成一座“小山”,足足有28个。“住进新房子,干爸就是舍不得丢了这些盆。”徐尔红一语道出了塑料盆背后的故事。
原来,从2016年到2018年,宦老一直蜗居在安乐街坊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车库内,无水无电,吃水要到公厕拎,晚上只能打手电照明。对老人来说,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塑料盆就派上了用场,用来接屋内漏水。
去年10月,宦老户籍所在地广陵区汶河街道龙头关社区帮他申请廉租房,这才让老人住上了新房子。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搬入新房不久,市公交集团的三名志愿者又走进了老人生活,给老人送去家的温暖。
老人感言:“我从没过过这种好日子”
红烧鱼、慈姑烧肉、老母鸡汤……不到一个半小时,三名志愿者忙好了一桌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宦老端着饭碗,眼眶湿润,嘴里说着:“我从来没有过过这种好日子。”
用餐结束,志愿者们并没有闲着,而是分工明确:一人陪老人聊天,一人帮老人套被子,另一人清洗碗筷。今年46岁的宋兵是29路公交线的车长,虽然工作辛苦,可他每周总会三次上门探望老人,为老人送米送油送药。
今年51岁的张从华是市公交集团营运科技部的一名站务员,本月刚办理了退休手续。“今后我会多往你这里跑跑,想吃什么就和我说。”张从华一边擦桌子,一边叮嘱老人。
据了解,宦老虽然住进了新房、拿上了低保,可他过惯了苦日子,日常生活依然省吃俭用。“我们来的时候,他家里的电器只有一个电饭煲,碗筷也只有一套。”随着三名志愿者的到来,宦老家中每月都有新变化,衣被多了、餐具多了、营养品也多了。“这是我这辈子穿的第一件羽绒服。”宦老指着身上的羽绒服,再指了指三名志愿者,自豪地说,“这是他们上个月给我买的。”
记者手记
公交有终点,
志愿服务没有终点
三名志愿者同在公交集团,因一件志愿者“橙马甲”走到一起。一名是公交车长、一名是记账员、一名是站务员,本职工作不同,目的却只有一个,为市民出行服务。从事志愿服务,他们一直以全国劳模李素丽为榜样,以“公交有终点,志愿服务没有终点”为座右铭,用心用情为贫困老人服务,扮演好“子女”角色,送去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