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华友根

事迹:近五十年做好事献爱心的活“雷锋”

简介:华友根,男,1950年生,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村村民。1969年参军的华友根,早在部队服役时开始了学雷锋献爱心之路,至今坚持已近50年。每月养老金只有1000元的他省吃俭用,从2014年开始给云南山区和震区孩子捐款,累计捐出2.8万元。他还不时义务巡河保护环境、帮助生病的邻居种田、照顾重病孤寡老人,在乡亲们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活“雷锋”。2014年4月28日,他本人登记捐赠遗体,近几年还动员8位乡邻自愿捐赠遗体,成为常州市动员登记捐赠遗体最多的志愿者。

江苏好人榜 > 2020年 > 6月 > 正文

华友根,男,1950年2月出生,退伍军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社区居民,现居住雪堰镇漕桥北园路。

1969年参军的华友根,早在部队服役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学雷锋献爱心之路,至今坚持已近50年。他处处时时做好事,义务保护环境、义务照顾重病孤寡老人、热心照顾九旬老夫妻、不时给灾区捐款、登记百年之后捐赠遗体……在乡亲们眼里,他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活“雷锋”。

用废弃的旧木板、泡沫板等搭成的简陋棚屋,这是华友根的家。年过七旬的他对自己很抠门,住着自搭的棚屋,晚上几乎不开灯。然而,每月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的他省吃俭用,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帮助失学儿童和病弱乡邻上,4年捐给云南山区孩子2.8万元!

华友根1969年参军,退伍后回到漕桥,在工厂工作一段时间后自谋职业,不久便开始了学雷锋之路。在有些人眼中,老华有点“傻”,宁愿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还在拼命向外捐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举国襄助。当时,他手头没有钱,就跑去打工,每天赚30块钱,10天后就把赚来的300块钱全部捐给了地震灾区。

2014年,华友根从广播里听到了云南地震的消息,一些孩子因为父母去世或家庭贫困无法继续读书。他心疼了:“云南大山里那些小孩,可怜得不得了,一个鸡蛋都没得吃,他们都还小呢,不念书不吃饭怎么行?”

第二天,他就跑到邮局,把手头的余钱都拿了出来,给灾区的孩子捐了900元。当时,他每月的养老金也不过1300多元。从那时开始,这11名云南贫困山区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感谢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gǒu)街彝族苗族乡中心完小的孩子们寄来的明信片。山区孩子们用铅笔、圆珠笔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是他最大的欣慰。老华把这些明信片一直装裱在玻璃框里,放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华友根粗略算了一下,4年来,他一共给云南山区和震区的孩子捐助2.8万元。如今,他每月养老金仅1900元,省吃俭用尽量把钱攒下来,方便手头有钱及时帮助别人。最近一次是2019年春节,他赶在孩子们开学前汇去了1100元。他说,原本计划2019年下半年再给云南的孩子们寄点钱去,因为老伴突然生病,只好暂时中断。

“1000元,西藏抗震救灾”“500元,贵州抗震救灾”“500元,云南抗震救灾”……一张张明信片,一张张汇款收据,一份份爱心证明,记录了他的爱心之路。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每次捐款时出手大方的老人,一直蜗居在雪堰镇漕桥村边的棚屋里。第一次来他家的同乡俞伯年也很惊讶:“你给云南的孩子捐好多钱,你就住这样的房子啊?”

眼前,这个用废旧的广告牌、木板、铁皮、泡沫板搭起来的屋子就是他居住5年多的家。旧屋拆迁之后,华友根自己四处搜罗板材和砖块,搭起了炉灶和烟囱,拼拼凑凑搭成简易棚屋。有时棚屋漏风,就用塑料膜修补,屋里只有简单的床、桌和柜子。水泥地上铺着一层凉席,塑料脸盆修修补补还在用。

平时吃的大米是别人送的,吃的菜是自己种的,门口放着捡拾回来的柴火。在外人看来,他日子过得很拮据,华友根自己却说自在:“我自己搭的房子,住得舒服得很,还有的人比我过得更辛苦。”为了省钱,他多年不买新衣服,头发都是自己学着剃,晚上舍不得开灯,一年只用了11块钱电费。

“我们社区看不下去了,就提出来帮他租一个平房住,老华说什么都不肯,他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漕桥社区副主任张琴娅说。

虽然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要求很低,华友根对别人却很大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0多年前,有一位四川务工人员来漕桥,因为工作难找,一时也找不到住处。华友根得知后,马上自己掏钱给他租房子,还把自家的煤气灶拿出来给他用。

义务巡河、帮生病的邻居种田、照顾身边的孤老病患、倾尽所能资助困难家庭……华友根的义行义举也感染了不少乡邻。

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的一件事。当年4月28日,华友根在常州市红十字会交上了自己的遗体捐献登记表。从此,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遗体捐献志愿者。

说到捐献遗体的初衷,华友根说,这其实跟战友的遭遇有关。20多年前,他有个关系很铁的战友因为尿毒症去世。“如果当时有肾脏可以移植,他或许就不会走得那么早,但是苦等了好多年,一直没有等到捐献者,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从那时候起,他就想把自己的“零件”捐给有用的人和机构。“只要对社会有用,全部都拿去!”

虽然在乡间,入土为安的观念还是主流,但有的乡邻听说老华要捐遗体,也受到了感染。有老人也有捐献的意愿,但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华友根听说后,就坐了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常州市红十字会,取了一些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向邻里科普遗体捐献知识,帮有意向的老人跑腿实现心愿。

2018年底,刘阿坤和冯美大夫妻俩交上了遗体捐献登记表。“看到老华这样热心,我们也想像他一样,家里人也支持,但是不清楚手续,大家都说‘去找老华啊,他都知道!’”最后,夫妻俩在老华的帮助下登记成功,并收到了常州市红十字会寄来的感谢信。

根据常州市红十字会的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常州市遗体捐献登记在册的共有496例,其中47例成功完成捐献。

如今,华友根已经动员了8位乡邻登记捐献遗体,是常州动员登记捐献遗体最多的志愿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常州“遗体劝捐第一人”。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0年 > 6月 > 正文
华友根

华友根,男,1950年2月出生,退伍军人,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社区居民,现居住雪堰镇漕桥北园路。

1969年参军的华友根,早在部队服役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学雷锋献爱心之路,至今坚持已近50年。他处处时时做好事,义务保护环境、义务照顾重病孤寡老人、热心照顾九旬老夫妻、不时给灾区捐款、登记百年之后捐赠遗体……在乡亲们眼里,他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活“雷锋”。

用废弃的旧木板、泡沫板等搭成的简陋棚屋,这是华友根的家。年过七旬的他对自己很抠门,住着自搭的棚屋,晚上几乎不开灯。然而,每月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的他省吃俭用,钱基本上都用在了帮助失学儿童和病弱乡邻上,4年捐给云南山区孩子2.8万元!

华友根1969年参军,退伍后回到漕桥,在工厂工作一段时间后自谋职业,不久便开始了学雷锋之路。在有些人眼中,老华有点“傻”,宁愿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还在拼命向外捐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举国襄助。当时,他手头没有钱,就跑去打工,每天赚30块钱,10天后就把赚来的300块钱全部捐给了地震灾区。

2014年,华友根从广播里听到了云南地震的消息,一些孩子因为父母去世或家庭贫困无法继续读书。他心疼了:“云南大山里那些小孩,可怜得不得了,一个鸡蛋都没得吃,他们都还小呢,不念书不吃饭怎么行?”

第二天,他就跑到邮局,把手头的余钱都拿了出来,给灾区的孩子捐了900元。当时,他每月的养老金也不过1300多元。从那时开始,这11名云南贫困山区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感谢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gǒu)街彝族苗族乡中心完小的孩子们寄来的明信片。山区孩子们用铅笔、圆珠笔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是他最大的欣慰。老华把这些明信片一直装裱在玻璃框里,放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华友根粗略算了一下,4年来,他一共给云南山区和震区的孩子捐助2.8万元。如今,他每月养老金仅1900元,省吃俭用尽量把钱攒下来,方便手头有钱及时帮助别人。最近一次是2019年春节,他赶在孩子们开学前汇去了1100元。他说,原本计划2019年下半年再给云南的孩子们寄点钱去,因为老伴突然生病,只好暂时中断。

“1000元,西藏抗震救灾”“500元,贵州抗震救灾”“500元,云南抗震救灾”……一张张明信片,一张张汇款收据,一份份爱心证明,记录了他的爱心之路。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每次捐款时出手大方的老人,一直蜗居在雪堰镇漕桥村边的棚屋里。第一次来他家的同乡俞伯年也很惊讶:“你给云南的孩子捐好多钱,你就住这样的房子啊?”

眼前,这个用废旧的广告牌、木板、铁皮、泡沫板搭起来的屋子就是他居住5年多的家。旧屋拆迁之后,华友根自己四处搜罗板材和砖块,搭起了炉灶和烟囱,拼拼凑凑搭成简易棚屋。有时棚屋漏风,就用塑料膜修补,屋里只有简单的床、桌和柜子。水泥地上铺着一层凉席,塑料脸盆修修补补还在用。

平时吃的大米是别人送的,吃的菜是自己种的,门口放着捡拾回来的柴火。在外人看来,他日子过得很拮据,华友根自己却说自在:“我自己搭的房子,住得舒服得很,还有的人比我过得更辛苦。”为了省钱,他多年不买新衣服,头发都是自己学着剃,晚上舍不得开灯,一年只用了11块钱电费。

“我们社区看不下去了,就提出来帮他租一个平房住,老华说什么都不肯,他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漕桥社区副主任张琴娅说。

虽然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要求很低,华友根对别人却很大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0多年前,有一位四川务工人员来漕桥,因为工作难找,一时也找不到住处。华友根得知后,马上自己掏钱给他租房子,还把自家的煤气灶拿出来给他用。

义务巡河、帮生病的邻居种田、照顾身边的孤老病患、倾尽所能资助困难家庭……华友根的义行义举也感染了不少乡邻。

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的一件事。当年4月28日,华友根在常州市红十字会交上了自己的遗体捐献登记表。从此,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遗体捐献志愿者。

说到捐献遗体的初衷,华友根说,这其实跟战友的遭遇有关。20多年前,他有个关系很铁的战友因为尿毒症去世。“如果当时有肾脏可以移植,他或许就不会走得那么早,但是苦等了好多年,一直没有等到捐献者,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从那时候起,他就想把自己的“零件”捐给有用的人和机构。“只要对社会有用,全部都拿去!”

虽然在乡间,入土为安的观念还是主流,但有的乡邻听说老华要捐遗体,也受到了感染。有老人也有捐献的意愿,但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华友根听说后,就坐了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常州市红十字会,取了一些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向邻里科普遗体捐献知识,帮有意向的老人跑腿实现心愿。

2018年底,刘阿坤和冯美大夫妻俩交上了遗体捐献登记表。“看到老华这样热心,我们也想像他一样,家里人也支持,但是不清楚手续,大家都说‘去找老华啊,他都知道!’”最后,夫妻俩在老华的帮助下登记成功,并收到了常州市红十字会寄来的感谢信。

根据常州市红十字会的统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常州市遗体捐献登记在册的共有496例,其中47例成功完成捐献。

如今,华友根已经动员了8位乡邻登记捐献遗体,是常州动员登记捐献遗体最多的志愿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常州“遗体劝捐第一人”。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