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战“疫”一线奋斗着一批党员家庭
2020-02-22 09:50:00  来源:南京日报  

在南京战“疫”一线上,有上阵父子兵、抗疫夫妻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大爱和坚守诠释着“家”的含义,传递着共产党员的家风故事。

牵挂,两地奋战

1月下旬,疫情来袭,市第二医院妇产科护士于凤雪被调往发热门诊,每天要工作8—12个小时。除夕夜,她得知丈夫——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蔡仁田,主动请缨前往武汉支援,心里充满了顾虑和担忧,但她还是给予了丈夫支持鼓励。

蔡仁田分配在武汉江夏区中医医院援助,刚到第一天,他硬是带着团队把六个病区的270多位患者情况全部梳理了一遍。作为援助点医院医生组的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做好医院感控规范的同时,还要和同组的另两位医生负责50余名患者治疗,穿着全套防护服连续高强度工作,常常累得倒头就睡。

2月9日晚7时许,作为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成员,高淳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葛林阳顺利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同为医生的妻子徐珊珊是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她从春节开始就没休息过,忙完工作回到家,还要给一年级的儿子辅导功课,虽然累,但她还是坚强地安慰老人、鼓励丈夫。

2月14日,远在武汉的葛林阳发给徐珊珊一段视频,视频里他说,武汉是个很美的城市,等到花开疫散,我们全家一定再来武汉看一看。

传承,一齐上阵

“口罩戴好,注意身体,把工作做好!”“老爸,你也是,外头站岗冷,注意别感冒”……这是一对父子俩告别时挂在嘴边的叮嘱。

父亲朱相龙,是江宁区淳化街道新林村的一名老党员,他和其他志愿者们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排查车辆、检查人员,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常冻得双腿发麻。儿子朱文,是新林村的一名网格员。前几天是返程高峰期,朱文主动到辖区主干道值守,提示的话说得太多,嗓子干哑到已经说不出话了。

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也有这样一对退役的“父子兵”。父亲阮国清,1994年退役,现在是街道公共服务科科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就开启了“24小时在线模式”,除夕夜带着科室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商讨核查武汉返宁人员信息工作,直到凌晨。儿子阮书欣,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是下坝村一名社区工作者,借用在街道宣传办从事疫情防控宣传,最多的时候一上午对接三家媒体现场直播。

并肩,夫妻同心

“妈,我刚给孩子买好了回老家的火车票,到时候要辛苦您和爸去站台接一下……”在市中心医院党委发出抗击疫情倡议后,第四党支部书记、急诊科主任万小勇毅然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担起医院发热门诊主任的重任。彼时,妻子——医务处副主任韩璐,也忙碌在医院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这个除夕夜,玄武区北门桥社区书记、主任黄滢的女儿是跟着妈妈一起在办公室度过的,一封封《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是乖巧的女儿在帮妈妈打印、贴双面胶。下午要排查情况,黄滢只能让女儿一个人先回家,等晚上十点半忙完,带着愧疚匆忙赶回家,发现女儿的年夜饭是自己煮的泡面。此后的每天,黄滢只能早上出门前偷偷看几眼还在熟睡的孩子,悄悄留一张纸条,这成了她们最多的交流。黄滢的丈夫许映宏是市公安局六合分局机场派出所民警,自防疫工作以来,他已经十多天没有回过家了,一直投身在“梳网清格”专项行动。忙碌之余,两人只能互发微信报平安。“知道都好就行!”黄滢笑得很爽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抗疫战中,许多父子、夫妻一同上阵,成为召必回、战必胜的抗疫“急先锋”;也有许多父母、子女坚守家庭,排除后顾之忧,成为最稳固的抗疫“大本营”。这场全民战争中,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南报融媒体记者毛庆通讯员宁组轩

责编:吴旻玥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