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墙摆放着一台台超声检测仪,桌上奇形怪状的钢铁构件……在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无损检测工作室内,检测员王海浪向记者回忆起自己4年前在这里准备中国技能大赛的日子。
“现在想起来是有点枯燥,但那时只想着把技术练到最精。”他说,那段时间训练到晚上11点是家常便饭,每天拿着探头检测钢板上的焊缝,和标准结果对比,思考检测误差究竟是怎么来的。
如今,90后的王海浪早已成为无损检测的“老把式”。但在2010年考入常州工程技术学院时,他连对将要就读的无损检测专业具体做什么都不知道。通过课堂学习,王海浪慢慢了解到,高温高压的化工设备、高楼大厦等,都需要“体检”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这些设备、建筑的正常运行,少不了我们这样的人。”
2013年毕业入行时,王海浪只有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四种初级证书,没有资格参与检测方案设计、操作先进设备,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实际工作内容和自己在学校所学也有差异,他面对的不再是放在桌子上的模型,而是实打实的建筑。“第一次爬到16米高的钢梁上检测时,我不敢走,是骑在钢梁上慢慢挪过去的。”他笑着说。
王海浪回忆起他入行后的第一个项目——上海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使用钢材较多,现场随时都有焊接好的钢结构等待检测,检测总量超过3.5万米。他遇到不懂的就向前辈请教,下班后还在工地宿舍里反复看书自学,顺利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其实我们就像是‘钢铁医生’,超声检测就像做B超,射线检测就像拍CT,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能不能通过图谱快速判断出相应问题,得出结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积累经验。”对工作格外用心的王海浪意识到,“难活”“累活”才是最好的训练场。
2014年10月,王海浪被派到中建安装集团制造厂负责钢结构、压力容器等设备的无损检测工作,他借着这里检测对象焊缝结构复杂、种类多、检测方法多样的机会,不断在检测实践中潜心钻研无损检测技术,最终拿下了UT-Ⅱ(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RT-Ⅱ(射线胶片照相检测)检测技术等4项资格证书。2017年,王海浪代表公司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以无损检测员个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本报记者 王静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