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意外去世,70岁的她帮儿子实现生前愿望,完成遗体器官捐献
人世间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去年12月,太仓市璜泾镇杨漕村村民陆抗美的独子胡宏奇突发疾病昏迷,经抢救无效,宣告脑死亡。在胡宏奇生命的最后时刻,悲痛万分的陆抗美记起儿子曾表达过捐献器官的愿望,决定捐献儿子的遗体器官,最终换来6名器官衰竭患者的新生。
泪别独子
捐献器官为6人带来新生
“孩子啊,别害怕,大家都会记得你……”今年元旦清晨,45岁的胡宏奇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逝世,从病房到手术室的路上,陆抗美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这是她和儿子的诀别时刻。
胡宏奇从小聪明好学,是陆抗美心中的骄傲。1994年,胡宏奇以高分考入了东南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在外打拼,开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工作忙碌,很少回家,陆抗美夫妻俩非常支持儿子,知道他有自己的抱负,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他身体一直挺健康的,就是血压比较高,我平时也叮嘱他多注意身体,没想到……”2021年,胡宏奇到江西创业,12月中旬突发脑干出血,“他的同事给我发的消息,说是一下子就倒下来昏过去了。”得知这一噩耗,陆抗美急忙赶往江西南昌,当时胡宏奇已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经历了十多天的煎熬,最终还是没能等来奇迹,医生宣布胡宏奇脑死亡。
在重症监护室时,胡宏奇始终处于深度昏迷状态。陆抗美记起自己当年在签署身后遗体捐赠协议时,胡宏奇曾表达过同样的愿望,于是决定捐献儿子的遗体器官,“通过捐献器官救助别人是一种贡献,儿子如果知道了,也一定会同意这么做的。”1月1日,经医生判定,胡宏奇已达到捐献状态。在江西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和江西省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努力下,胡宏奇成功捐献了一颗心脏、一颗肝脏、两颗肾脏以及一对眼角膜,这些器官成功挽救了4名患者的生命,帮助2名患者重见光明。
血脉相继
器官捐献成为母子夙愿
“也许是因为我父亲的影响吧。”陆抗美生于1952年,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关键时期,“我父亲虽然没能上战场,但也属于地方民兵积极分子,所以他给我取了这个名字。”陆抗美回忆,父亲生前把生死看得很淡,曾经开玩笑说“等我走了以后,就把我的骨灰倒进河里去吧,让我顺水漂走”这样的话,对于她的生死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宜兴嫁到太仓40多年来,陆抗美担任过村办工厂的运务工作,青年时代的她坚持学习,通过自学考取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她增长了见识。退休后,富有爱心的陆抗美从事看护老人的工作。
2016年,陆抗美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人体器官捐献能够延续生命的重要意义,自愿加入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起初,她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但她没有动摇,反复给家人讲解遗体捐献的意义,最终获得了家人的认同。在征得家人同意后,陆抗美正式签署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书。2019年,陆抗美被评为太仓好人。
正式签署登记书时,由胡宏奇作为家属代表签字。也许是出于血脉相承的豁达,当时胡宏奇半开玩笑地说:“妈妈,我将来也向你学习,到时候我们一家都献给医院。”当时的陆抗美怎么也没想到,胡宏奇会走在自己前面。
生命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
完成器官捐献后,陆抗美带着儿子的骨灰回家了。丧子之痛让她伤心欲绝,一度陷入抑郁,而身边也冒出了一些对她的质疑声。“也有人说我,当妈的怎么这么狠心呢,怎么能把儿子的器官送掉呢。可是我不这么认为,这是儿子通过另一种方式在救人。”陆抗美每天关注网上关于器官捐献的新闻,被他人的故事感动,也获得了安慰和信心。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465万。“现在接受和参与遗体捐献的人越来越多了,还有不少是90后、00后。现在,我觉得自己真的能够释然了。”陆抗美说,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是一件好事,“我要好好活下去,连带儿子的那份一起活下去。”(本报记者陆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