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文明乡风“养成记”丨双凤山歌唱出移风易俗时代新貌
2024-09-29 15:14:00  来源:文明苏州  

“山歌唱起娄东新风貌,太风尚10条要牢记,红白理事会立规矩,咱老百姓都响应。喜事新办,不铺张呀,不攀比。为爱减负,不要彩礼要真心,夫妻同德,其利断金……”“湖川塘河水清又清,绿叶红花交相映。父老乡亲聚一堂,农家书屋灯火明。博览群书通古今,娄东大地万象新,万象新。夜风送来荷花香,新湖村里真热闹。农家书屋读书忙,精神食粮真不少。知书达理好地方,乡风民风变了样,变了样……”

用山歌唱出时代新貌,是太仓市双凤镇在移风易俗、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美好发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润一方民歌,双凤山歌在代代传承中迸发着生命力。

作为福地之城的双凤镇,这些年来不断探索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非遗传承人、“太仓好人”常态化教唱山歌,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我家凤雅”暖邻共享空间实现“小”阵地“大”功能,“心融合手账”与“积分银行”的公益行动,等等,文明新风浸润双凤人的心田,移风易俗呈现新的“太仓高度”。

传承有序的双凤山歌

前往太仓市双凤镇凤雅社区,一路上宽阔的街道、成荫的绿树、明亮的路牌、一张张会心的微笑以及居民口中传唱的山歌小调,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力量。

说起四大“吴歌”之一的双凤山歌,这一传承千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受群众喜爱。20世纪30年代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就是根据双凤山歌中传承明清的著名小调《剪靛花调》《码头调》《哭七七》等改编而成。据了解,田头耘稻时演唱的称喊山歌,如《耘稻山歌》,曲调高亢;坐在树荫下或车棚内休息,或晚上乘凉时吟的称唱山歌,如《十二月花名》,曲调缠绵;夜里隔河对唱的称对山歌,如一问一答的谜语山歌,曲调舒缓。1963年,双凤公社同新大队与新安大队在斜塘河两岸连续对歌13个晚上,观众不仅有就近两个大队的社员,还吸引了毗邻的昆山红旗等大队的社员,摇船而来的船只多得几乎阻塞了水上交通。

而今,双凤镇在传承发扬双凤山歌的基础上,以新编山歌作品为依托,扩大双凤山歌的影响力。凤雅社区作为双凤山歌的传承基地之一,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文化“妙笔”。

2018年,凤雅社区与江苏省非遗项目吴歌(双凤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徐松明联手,巧用双凤山歌为载体,融入移风易俗内容,创作了接地气的《居民公约看凤雅》。“凤雅形象靠大家呀,倾倒垃圾要入桶,提倡文明,卫生规范呀,杜绝么违章乱搭建呀,服从规划移风易俗,陈规陋习不提倡呀……多听了几遍,文明条约会时常在耳边回荡。”居民感言。居民公约变得可唱、可看、可听。2022年,凤雅社区获评江苏省首批移风易俗优秀案例。2023年,《居民公约看凤雅》获评太仓市金帆奖优秀案例。

凤雅社区还成立徐松明山歌工作室和双凤山歌体验区。73岁的徐松明,是双凤镇勤力村人,曾任双凤镇文化站站长。其父徐士龙2008年获评苏州市级“吴歌·双凤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受其父亲影响,徐松明从8岁开始学唱山歌,这么多年未曾间断。“儿时吃过晚饭,父亲便在家中哼唱起山歌,我们兄妹几人跟着学。当时煤油灯按计划供应,很多时候家里的灯点不起来,于是在黑灯瞎火的环境下,父亲教我们唱山歌,打发时间。父亲会唱很多地方的山歌,他年轻时在做长工时,有一户人家的主人爱唱宣卷,父亲便偷偷跟着学,慢慢地,他走到哪,唱到哪,学到哪。”徐松明回忆。

这么多年,徐松明对山歌的研究颇深,熟练掌握双凤山歌的曲调,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进而改编创作。“山歌最早是田歌,也称‘劳动的号子’,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双凤山歌,最早多以四句头山歌为主,比如,‘摇一橹来扎一绷,沿河(么)两岸好风光,片片(么)麦苗绿油油,秋风送来稻谷香。’再比如,‘隔河看见小妹妹,眉毛弯弯像我妻。今天吃了娘家的饭,明天跟我做夫妻。’”

为了将双凤山歌传承好,徐松明走进当地中小学教唱山歌,坚持了13年。他为双凤中心小学创作“小小绩桶四脚撑,婆妈当家作嫁妆。瓦盆挽来吴塘水,双凤姑娘接绩忙”的《接绩歌》。他经常带领周边社区的青少年学唱《接绩歌》,先用太仓方言诵读整首歌,再用太仓方言教唱,别有韵味。

挖掘创作与文明传播相融

山歌的流传,靠的是山歌手的口头传唱,也靠文化爱好者的收集整理。徐松明牵头完成《双凤山歌》的创作和出版,编写整理双凤山歌曲谱、剧本近千字。他对经典山歌《咿呀哟哟调》重新改编、演唱,创作了山歌《水乡勤力山歌扬》。他还挨家挨户去走访,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和对社区工作的建议,专门为凤雅社区谱写《十唱社区温馨家》。

今年62岁的陆凤娟,是“太仓好人”、凤雅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头人。她为人热心,喜欢唱歌。如今,她带头组织、参与文明实践,常态化开展山歌教唱活动,用歌声传播文明。

近年来,双凤镇探索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径,用特色山歌文化弘扬文明新风尚。“红白理事明细则,倡导标准易于行。文明办丧有奖补,厚养薄葬是孝心。人居环境齐守护,绿色低碳我先行……”两年前,太仓“太风尚10条”新规发布。今年6月,双凤镇以此新规为范本创作《山歌喜唱娄城新风尚》,此曲根据苏州景调编写,朴素动人的曲调,唱响移风易俗好声音,唱出向善向上真意境。

“如今,双凤镇创作了一批倡导移风易俗、孝老爱亲、文明有礼的歌曲,已完成《金凤凰飞翔的地方》、双凤中心小学《福地小福娃》《丰收喜唱丰收歌》、勤力村《总管塘遍地金凤凰》、凤中村《唱响中国梦》、维新村《人杰地灵算维新》等山歌创作。将山歌传唱与未成年人教育结合,融入‘七彩夏日’‘缤纷冬日’等主题活动中,开展山歌主题亲子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倡导文明风尚。”双凤镇党政办副主任张祎介绍,而她本人也先后改编创作了多首曲目,如根据双凤山歌《啥浪河水绿莹莹》改编的《书屋小调》等。

此外,双凤镇联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合作设立双凤山歌作曲基地,创作《悠悠南湖调》《踏水山歌(东天日出调)》等山歌曲目4首,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推动移风易俗宣传,并申报苏州市文化艺术扶持基金。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在村、社区以及中小学设立山歌课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展“太仓老底子 双凤老山歌”重阳音乐鉴赏会并组织广大村民参加,文明乡风日益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暖邻共享

凤雅社区有个“我家凤雅”暖邻共享空间,几乎成了周边居民每天必去的地方。这里设有能量补给站、婚纱小站、物品共享、双凤山歌体验等功能区。

往里走,一面“物尽其用”墙上,展示着婚嫁喜品、旅行用品、家用器品和娱乐趣品,通过社区购买、居民自发捐赠等形式提供闲置物品的共享。这里还有一个共享摄影棚,礼服均由居民捐赠,社区定期组织辖区摄影爱好者或链接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拍摄婚纱照、艺术照。转而来到“共富工坊”区域,这里也是太仓市“银发零工驿站”四个联系点之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场所,“共富工坊”把企业生产加工延伸到社区,搭建起一个集劳动、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空间。通过企业发包、社区承接、居民接单的模式,社区退休居民在“家门口”分分钟实现创收。陆凤娟作为工坊带头人,每天下午带着大家边干活,边打发时间,其乐融融。

成立于2017年的凤雅社区,从一个仅有300平方米的办公地,到如今近2000平方米的办公活动空间,变化很大。社区下辖11个农民拆迁安置无物业管理开放小区,近年来,社区深挖乡风文明内涵,随着移风易俗的一点点改变,社区文明新风蔚然兴起,居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谈起移风易俗在社区的体现,凤雅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红娓娓道来:“垃圾分类盛行时,社区实行‘小桶入户’,帮助居民改变生活习惯。2018年,社区从试行垃圾分类积分管理开始探索文明积分工作。2019年推出‘心融合手账’和儿童‘成长存折’。2021年,以《新时代太仓文明家庭建设诚信积分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为基础完善了‘我家凤雅’积分管理体系,制定实施细则。渐渐地,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事务的居民都可以得到积分。用积分可以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兑换,也可存入‘心融合’积分银行,捐赠积分,用于社区实现更多‘微心愿’。”

最近,“点亮星夜”家庭艺术节在凤雅社区亮相,现场非遗市集、文艺演出等活动陆续登场,并对辖区移风易俗先进个人进行了颁奖。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把移风易俗融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开辟文明祭扫点,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绿地、不扰乱公共秩序、不影响他人生活。通过红白理事会上门走访,点对点宣传,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祀、书写寄语。社区也挖掘培育了越来越多积极、热情的文明实践带头人。

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之事。凤雅社区循循善诱,深度展示文明实践的“新气象”,开辟出文明乡镇的“新天地”。

给文明加“料”,福地双凤扬新风

乡风淳,则民风淳。近年来,双凤镇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新风尚,为文明城市创建赋能。

在红白理事会的支持下,优化红事操办流程,实施“会所场地租赁阶梯优惠规则”,引导居民改变喜事“大操大办”之风。按照红事操办10桌以下、20桌以下、30桌以下、30桌以上的划分场地租赁阶梯式价格,红事简办有奖励。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为主阵地,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并邀请“太仓好人”参加道德讲堂,讲述家庭故事,晒出家风家训,让文明因子活跃起来。

同时,双凤镇将非遗传承、民俗文化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整合双凤山歌、龙狮制作技艺等7项特色非遗文化资源,将非遗传承人转化为文明实践带头人,在村、社区以及中小学设立非遗文化课堂,积极开展舞龙、舞狮、山歌教学,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文化新风吹遍双凤。

福地双凤福人居,文明的触角在不断延伸,这座千年古镇也在“日新月异”中焕发新魅力。

责编:文明苏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