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环街道前蟠桃社区为5幢优秀楼栋颁发了流动红旗,每户居民都开开心心地领到了10斤鸡蛋。“通过基层协商民主议事,我们社区推行了楼长责任制。现在小区环境越来越好,‘文明’两个字已经住进了居民心里。”优秀楼长孙翠兰欣慰地说。
“志愿楼长”勤助力协商议事来搭桥
67岁的范好珍是前蟠桃社区78号楼楼长,今年8月就职的她,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打扫卫生了,3个单元都是从1楼扫到6楼,楼梯扶手、楼道里的奶箱甚至门前电动车充电桩都擦得干干净净。仅仅3个月,社区发的笤帚就被她扫“秃”了,只好在上面缝了密密麻麻的塑料条。
前蟠桃社区一共47栋楼,每栋楼都有一位范好珍这样的“志愿楼长”,他们不要报酬,义务为小区服务。
88号楼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楼栋”,在楼长张瑞芳的带动下,整栋楼的居民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楼道里干干净净,为了防滑,每层楼梯还刷上了油漆,而且每一梯的颜色都不一样。从一楼到六楼,每个平台上都放着一大盆绿植,每层楼梯的缝隙里都挂着一个拖把,谁有空谁就扫一扫、拖一拖,再也没有居民往楼道堆放杂物了。有时看到谁家门前放有生活垃圾,也都会顺手一起带下楼。
张秋平是社区第一位“楼长”,她所负责的67号楼也已两次当选“优秀楼栋”。她为人热情,早在社区推广楼长负责制之前,张大姐就已经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楼长”了。
效果如此显著的楼长负责制是如何产生的?据了解,今年7月,在创建文明城市期间,东环街道办事处为了将创建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提出在前蟠桃社区推行“楼长负责制”。试行两个月后发现很受居民认可,前蟠桃社区便于9月5日前召开了一次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共14人参加,对实施方案、奖励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9月中旬,就评出5个优秀楼栋,领到鸡蛋的居民喜出望外,颁奖现场像办喜事一样热闹。
层层选拔再培训基层矛盾不上交
“我们前蟠桃社区是拆迁小区,住户从‘村民’变成‘居民’,以前卫生习惯不好。自从有了‘志愿楼长’,小区环境大变样,不但楼道里干净了,房前屋后也种了很多花草。”前蟠桃社区党支部书记徐涛十分感慨。
前蟠桃社区这些“志愿楼长”,全部都是经过层层推荐优选出来的,通过居民自荐、群众推荐、社区审查把关等形式,挑选热心且有组织能力、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居民担任楼长。
楼长选出来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前蟠桃社区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工作职责,了解志愿服务,并在每栋楼前公示了楼长职责。每位楼长“承包”一栋楼,监督不文明行为,提升社区居民精神面貌。
楼长孙翠兰曾经是前蟠桃村的妇女主任,最擅长做调解工作。经她劝说,楼上吵架的年轻夫妻和好如初,隔壁单元养狗的居民给狗拴上了绳子。上月她被评为优秀楼长,但所在的楼没评上“优秀楼栋”,于是她将领到的10斤鸡蛋全部煮熟,站在楼下,遇到邻居就发两个,鼓励大伙儿继续努力。
创新社区治理探索特色品牌
楼宇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楼长是居民自治的骨干力量,是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了楼长,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和代言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都觉得很幸福。”这是前蟠桃社区很多居民的共同感受。
“我们发挥协商民主议事会的作用,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把建设社区‘志愿楼长’队伍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前蟠桃社区党支部书记徐涛表示,今后会将“志愿楼长”锻炼成社区工作的“桥梁式”参与者,带动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各个环节,产生积极的“蝴蝶效应”,把整个社区融为一个大家庭;继续探索“志愿楼长”特色品牌的打造,将楼长负责制深入推广下去。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