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文 记者 谭歌 摄
寒风瑟瑟的冬夜,如果在路上碰到一个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心里顿时便有了暖意。对徐州市民来说,西关大润发超市附近的香江糯米糕,就是这样一份温暖而甜蜜的存在。
徐州人记住了香江糯米糕,更因为它是一个无声的小摊,摆摊夫妻是一对聋哑人。记者来到摊主李文惠家中,在她女儿的“翻译”下,了解了香江糯米糕背后的故事。
温暖甜蜜
冬夜里忠实的守候
初冬的天气到了晚上更为阴冷,李文惠和丈夫何寒生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一前一后推着流动摊车来到了西关大润发超市附近,刚摆好摊就有顾客围了上来。
看样子都是老顾客了,没人跟老板说话,大家全都用手势比划着要什么、要几份,然后扫码支付。
李文惠系着干净的围裙、戴着帽子,一双大眼睛总是笑意盈盈。夫妻俩做糕的技艺非常纯熟,一共有糯米糕、黑米糕 、草莓糕三种口味,一分钟就能做好。只见他们飞速在模具里盛上米粉,放在炉子上蒸透,然后撒上芝麻、花生、山楂糕、葡萄干,底部蘸上少许白糖,再插上两根竹签,一块又香又热、又软又甜的糯米糕就递到了顾客面前。
常来的顾客都跟这对夫妻熟悉了,拿到米糕时都会面带微笑,四指并拢,大拇指对着他们弯曲两下,这是他们共同学会的手语“谢谢”。
“他们夫妻俩在这摆摊十来年了,聋哑人自主创业不容易,而且米糕的味道非常好。我和女儿都爱吃,我女儿从幼儿园一直吃到小学四年级了。天气越冷越想吃。”刚接到孩子准备回家的张女士三种口味各买了一个。
平均下来,李文惠每天能卖掉10斤米粉,全部是现做现卖。
这个热气腾腾的小摊,从下午5点一直摆到夜晚10点,不知温暖了多少夜路人。晚上从西关大润发超市下班的女孩子,吃上两块热乎乎的米糕,便驱走了一天的疲惫,多了一分在寒夜中前行的勇气。有人爱上了这一口,打听到了李文惠就住在煤建西路,哪天若见他们没出来摆摊,就直接找到家里买米糕。
创业不易
家人是有力的支撑
今年49岁的李文惠,爱笑、爱时尚,精明能干的她一直将糯米糕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而不是一个维持生计的摊点。
李文惠1岁时中耳炎发烧,治疗时用药不慎导致聋哑,虽然从此世界里没了声音,但始终有笑容,父母给予了她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她在特教中心读到高中,而且在那里收获了一生一世的爱情,遇到了她现在的丈夫何寒生。毕业后两人进了工厂工作,但没能躲到上个世纪末的下岗潮,从那以后就开始自谋生路。
夫妻俩尝试过几种小生意,吃了不少苦头。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们想让健康又聪明的女儿苗苗接受良好的教育,小学一年级就将她送到寄宿学校,每个周末才能回来一次。
2009年,李文惠听说盐城有一家卖糯米糕的生意很火,而且正在收徒弟,而她对美食也一直很感兴趣,决定去学个手艺。也许是不看好糯米糕在徐州的市场,当时父母一致反对,但李文惠还是带上6000元学费去了,很快就学会了。
回到徐州后,李文惠就和丈夫一起摆起了米糕摊。因为知道孩子们爱吃,他们在很多学校附近售卖,渐渐生意就有了起色。母亲担心他们无法跟顾客交流,从摆摊第一天起就跟着他们四处转悠,充当他们的“翻译官”,就这样一直跟了两年,发现夫妻俩能够应付自如时才放了手。
对于李文惠来说,丈夫、母亲和女儿都是她有力的支撑。无论她做什么,丈夫都鼎力支持、陪伴,母亲和女儿都是她的翻译。女儿长大后也学会做米糕,经来帮忙。
在盐城学习的只是糯米糕一种口味,李文惠觉得有些单一,后来又自己研发了黑米糕和草莓糕,每一种口味都要反复尝试两三个月才成功,还有一种巧克力口味可惜失败了。
摆摊11年,香江糯米糕越做越火,上过今日头条、大众点评,还有上海、杭州、银川等顾客下单,李文惠每天都要发一批快递出去。为了推广,她找人画了一幅自己手拿糯米糕的卡通头像。除了卖米糕,她还卖模具、卖技术。跟她学技术的,有聋哑人,也有健康人,有人千里迢迢从云南飞来学习。
爱心满满
帮忙别人快乐自己
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李文惠夫妻俩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们记住的,都是糯米糕一样的暖和甜。
摆摊11年,他们都是晚上出摊,赚的全是辛苦钱。只要是逢年过节,社区都会把米、面、油送到上门,夏天担心他们摆摊时被蚊虫叮咬,还专门送上了一盏灭蚊灯。
李文惠的同学、朋友经常来摊位上帮忙。陌生人的善意更令他们感动,一次有两名女子买了5块黑米糕,夸赞味道好吃,发现他们是聋哑人后,不但不要找零,过一会儿还送了三袋饼干过来。李文惠不要,她们直接放在摊上就开车走了。
乐观开朗的李文惠,浑身满满的正能量。摆摊的时候,遇到乞丐、环卫工人、流浪者,她经常会送几块米糕给他们暖暖身子。他们一家三口住的是两室一厅的旧房子,面积不大,但特别温馨,还收留了小区流浪猫生下的一对小宝贝。她帮助了十几名残疾人自谋生路,还经常在朋友圈里给他们打广告。这两年她喜欢上了玩抖音和快手,经常自导自演自拍一些搞笑的段子,给朋友们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