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增强群众精神力量
2021-11-29 09:03:00  来源:徐州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把“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今后五年着力抓好的九项重点工作之一,勾勒出了江苏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的宏伟蓝图,也为徐州扎实推进文化惠民、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质量发展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又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最终体现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上。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徐州将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徐州故事、建好精神家园,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利民惠民 繁荣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惠及人民。

“十三五”时期,我市文旅工作坚持观念融合、队伍融合、机制融合、职能融合,积极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由全省倒数第一跃居全省第一;打响“国潮汉风”品牌,徐州市先后荣获“中国国家旅游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高铁旅游名城”“中国国家旅游年度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和潘安水镇被评为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截至“十三五”末,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创新奖和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精品创作都在淮海经济区各市保持领先地位。

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

“十四五”期间是徐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入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今年8月出台的《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我市将以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通过三大工程、五项行动计划、12个重大项目和16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动汉文化传承、产城融合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等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多项内容写进了报告,让我们工作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市文广旅局局长崔锋说,“全市文旅系统将以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创新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推进窑湾古镇核心展示园、徐州园博园、徐州文庙等沿大运河景点景区、文化街区建设,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历史文化记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提升徐州的城市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勠力同心 再攀文明高峰

翻过一山,再攀一峰,文明的进步没有止境。

11月11日,徐州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吹响了全市接续奋斗再出发,勇攀文明新高峰的“冲锋号”。

如今的徐州,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个徐州”建设,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向着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不断迈进。

这期间,不断迸发的文明动力,为这座城市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7年,从以全国地级市第5名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以来,徐州就站在了文明进步的新起点上,踏上了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新征程。2020年,徐州又以地级市第3名的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享受到了文明创建带来的实惠。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对徐州而言,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决不仅仅是为了争一项荣誉、夺一块牌子,而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系统工程、事关群众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

在日前召开的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上,徐州下发了《徐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进一步明确了徐州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十大行动”。

“在当下强势的发展劲头与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之下,徐州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有决心,有基础,更有底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房浩表示,徐州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实现常态化文明、全域化文明、高水平文明,努力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同时将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瞄准新问题新挑战,实施立体宣传、智慧创建、机制创新、典型示范四大赋能行动,奋力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保护传承 留住文化血脉

古城徐州因运河而兴。

千百年来,大运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徐州儿女,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繁荣与辉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大运河是徐州的“文化之河”。梁王城古遗址、刘林遗址、汉楚王墓群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香包等9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保持着鲜活的面容和独特的魅力。

大运河是徐州的“交通之河”。京杭运河徐州段全部建成国家二级航道,2000吨级船舶可全年从徐州直达长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电煤、建材等重要物资运输的交通动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工作。

率先在全省试点“两规合一”,将徐州段规划与全省的规划有机衔接,科学构建徐州市运河文化展示空间格局,高水平建设“千年运河”国际旅游品牌重要节点城市。

率先在全省筹备设立江苏省大运河(徐州)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坚持省市联动和市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多样性、专业化、强有力金融支撑保障。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价值弘扬、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也在有序推进,力争把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打造成航运灌溉排涝的大走廊、绿色生态涵养的大长廊、文化旅游景观的大画廊。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一批新时代江苏文化地标。

对此,我市大运河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州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强化组织协调,聚焦项目建设,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徐州建设区的园、带、点为抓手,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在抓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价值弘扬、生态空间管控、文旅融合发展、河道水系治理、绿色航运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求务实成效,致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文兴”的水脉文脉人脉交融的运河样本。◎徐报融媒记者 吴悠 张瑾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