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徐州持续做好困难群众疫情防控和兜底保障工作
2022-04-29 09:51:00  来源:徐州日报  

“要关心关注困难群体,切实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生活难题,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在近期我市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相关会议中,市委市政府始终牵挂着特殊困难群体的安危冷暖,高度重视、多次部署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工作。

全市民政系统迅速响应,立足徐州实际,主动谋划、提前研判、严密防控、科学应对,扎实做好“一老一小”疫情防控照料服务,持续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确保防疫路上不落一人。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您好,这里是民政局,请问您最近生活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孤寡、独居、留守老人,困境儿童、低保对象等特殊服务对象,每星期都会接到这样一个温情电话。

这是全市民政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社会救助“六个一”暖心工程,通过每天发一条平安信息、每周打一个温情电话、每月发一次救助资金、每例核对一次家庭信息、每户发一份防护包、每局发布一份告知书,及时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加强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和关爱服务。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越要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

本轮疫情发生后,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制定下发《关于做好疫情管控区(含封控区)内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的通知》,通过明确各项应急救助惠民措施,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疫情防控期间落地见效,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同时,全市民政系统进一步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组织力量对管控区(含封控区)低收入人口进行全面摸排,重点排查失能半失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高龄失能独居老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城乡低保对象等特殊群体,深入了解他们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为他们发放口罩等防疫物资,对生活困难的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关爱、照顾监管,切实做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解决遇困人员燃眉之急

“在我们困难无助的时候,是民政工作人员给了我们温暖!”4月1日,市救助中心服务大厅迎来3名临时遇困的求助人员,因不能及时拿到核酸检测报告,又因城市车辆管控无法出行,致使他们无法返乡。

市救助中心服务大厅内正在值班的站长助理马涛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带着求助人员前往定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6小时后,3名受助人员带着救助中心提供的食品、饮用水顺利坐上了回家的列车。

为了不让一个群众因为疫情“流落街头”,市民政局落实落细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供养金,积极开展先行救助、临时救助,切实做到应救尽救。

“疫情期间,我虽然身处困境,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满满关怀。”近日,云龙区民政局在对区域内困难群体进行逐户排查中,发现李女士因疫情原因家庭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子房街道民政工作人员立即实施救助,很快李女士便领取到1000元临时救助金,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对因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面临困难的家庭,我们立即启动应急程序,第一时间将小额临时救助资金发放到位。”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对存在重大生活困难的,民政系统将采取“个案会商”方式确定救助标准,提高救助水平;对因感染患病、居家隔离、停产停业、因疫滞留而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外来流动人口,全部纳入临时救助或流浪乞讨救助范围。

截至4月20日,全市共摸排管控区(含封控区)1689户3221名低保对象,835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施临时救助598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7.62万元、救助物资25.95万元。

筑牢“一老一小”防疫港湾

一老一小,始终是我们永远的记挂。疫情当下,市民政局聚焦“一老一小”,在细致入微中传递“民政温度”,在“疫”路陪伴中体现温暖关怀。

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全市民政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升级全市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对现有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机构实施封闭管理。

同时,组建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的督查组,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机构人群易聚易染区域进行大梳理、大排查,对防疫薄弱环节及时堵漏,确保民政领域疫情防线的牢固。

受疫情冲击,我市养老机构普遍收入减少、成本增加,服务和运营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市民政局及时出台了养老机构纾困政策,对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纾困补贴。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补贴的对象为全市在民政部门备案、由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根据养老机构床位规模和入住率两个因素,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1000元。对小微型养老机构补贴不足5万元的,最低按5万元发放。

目前,我市民政部门已于4月21日将市本级省级补助资金309.08万元、市级配套补助资金104.07万元下达给各县(市)区,各地按标准配套在10日内将资金拨付到位。本报记者 吴悠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