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代表齐发力 服务促发展 徐州五级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23 09:23:00  来源:徐州日报  

田间地头、家庭农场、乡村企业……初冬的徐州大地,随处可见全市3608名参与“助力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活动的各级人大代表扎根一线忙碌的身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心系乡村,躬耕不辍。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推动五级人大代表“助力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分布领域广、联系选民宽、群众信任度高等优势,组织五级人大代表3—8人组成一个助力小组,全力推进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以责任担使命,以行动践初心。在通往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激活代表履职动能,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主力军作用。

代表们立足于这片广袤的土地,全力当好“宣传员”“监督员”“信息员”“服务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共同谱写了一曲五级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主动作为 深入基层送政策出点子

“今年你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怎么样?在生产经营中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

11月12日上午,丰县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迎来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深入企业,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存在的困难问题。随后这批“客人”现场将企业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详细记录,并通过丰县人大代表“随手拍”APP登记录入。这批特殊“客人”就是正在参加五级人大代表“助力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的丰县人大代表。

不仅是田间地头、村庄农家,代表们还立足实际,主动做起基层治理的带头人,引导村民主动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垃圾分类等工作。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以及垃圾分类点建设就是铜山区棠张镇人大代表、沙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学允在走访收集民情民意时发现并推动落实的“点子”。今年,吴学允共提出了8条建议,均被政府采纳,其中5项已通过并实施,3项正在实施。

聚焦“助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自9月份开始,全市3608名参与活动的各级人大代表,本着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原则,走进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察实况、看实情、听民意,为经营主体送去党的“三农”方针、惠企惠民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用朴实的“大白话”宣讲“大道理”,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

“通过人大代表助力活动,帮助经营主体及时、精准、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主任焦思权介绍说,通过人大代表送政策出点子,乡村振兴政策服务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让经营主体第一时间了解并享受政策红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带头示范

助推发展措施实效果显

“镇上的人大代表还真行,俺企业有啥问题都能尽力帮忙解决。”邳州宏昌粮油购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猛握着八义集镇人大主席魏东升的手激动地说。最近,在魏东升助力小组的帮助下,该企业将新上自动化小麦面粉生产线2条、麸皮包装码垛系统2条。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年产小麦面粉15万吨,年产值实现1.35亿元,真正通过“智改数转”突破发展瓶颈。

同样感人的一幕还发生在睢宁县魏集镇,市人大代表、卢营村党支部书记卢辉通过调研,得知了辖区内恒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渴望扩大规模的诉求。在助力小组的帮助下,该公司通过吸引镇域外来养殖户41家,引进资金近8600万元投入稻蟹种植养殖产业。“螃蟹自中秋上市后,每天都有外地冷链车来收购。”睢宁恒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薛珠成说,稻蟹养殖的效益比单一种粮食的效益要高,每亩纯收入能增加3000元左右,如今他的企业已带动当地近百位农民就业增收。

不仅要做好助力企业发展的“军师”,各级代表还在助企纾困一线担任着“领航员”的角色。前不久,国家级龙头企业佳合食品公司由于疫情原因,肉鸭运输无法从山东单县进入丰县,人大助力工作小组及时和相关部门对接沟通,特事特办,简化运输流程,解决了企业运输难题。

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民呼我应,将“问需、问计、问效”贯穿活动全过程,把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化为践行为民履职促发展的行动自觉,在比学赶超中相互学习借鉴,担当实干,个个争作表率、人人争当典型,为推动徐州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智慧、代表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1100多个助力小组共对1133家经营主体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助力活动,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家、示范家庭农场616家,合力解决各类问题1439条,开展助力对接帮扶活动1380余次。本报记者 郑玉倩 通讯员 刘善华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