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苏州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强化“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在江苏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奋力走在前、当好排头兵,连续两次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强供给
5年来,苏州市累计发放社会救助金16.5亿元、春节走访慰问金21.3亿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14.8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60.9万人次,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0.1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99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55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每人每月1393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630元。率先在全省开展全口径低收入人口认定,探索相对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出台加强困难群众综合帮扶实施意见,上线苏州“救助通”综合帮扶应用,实现社会救助“网上办”“指尖办”。通过社会慈善医疗保障纾困基金等,推动“慈善+救助”有机融合。逐步提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统一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成为全国第4个统一此项标准的城市。
近年来,苏州市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感染儿童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人每月3100元,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人每月3100元,重病重残儿童提高到每人每月1560元,累计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资金4.44亿元。全市运作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个,建成镇(街道)未保工作站104个。
5年来,苏州募集慈善款物79.58亿元,支出81.65亿元。全市97个乡镇(街道)、2215个村(社区)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慈善资金超5亿元。出台《苏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成为《慈善法》修改后全国第一部慈善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连续举办新年慈善晚会、“慈善一日捐”活动,5年来累计募集善款近3.6亿元。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抓改革
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5年来,苏州先后出台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39个养老服务政策系列文件,不断完善“综合养老(为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点”融合发展的“1+N”服务网络,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截至2024年,全市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256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10个,运营养老机构178家、备案床位5.09万张、开放床位4.49万张。构建覆盖全市的“身份识别便捷、消费账单清晰、支付方式多样、数据安全可靠、后台监管规范”的智慧助餐体系。打造“苏颐养1号店”养老服务特色品牌,每年举办重阳节系列活动。5年来,先后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全国老龄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聚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连续4年举办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苏州大会,两度获评“全国社会组织十件大事”。成立“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院”,形成多项创新性成果。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跨域共享和老年人优惠乘坐公交车。
聚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一批集乡村地名文化宣传、农产品推广、农文旅推介于一体的综合展示平台,建成永兴、芦荡、半泾、黄墅等8个“乡村著名行动”集中展示区。开展“党建引领千社联万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结对全市50个重点村,推动25个公益服务项目合作签约,解决60余项急难愁盼实际需求。有效参与对口支援合作和乡村振兴,5年来322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2.23亿元,开展帮扶项目906个,受益人数达60余万。
在满足新期盼中优服务
近年来,苏州聚力深耕“银发经济、甜蜜经济、社会组织、地名文化、福彩营销”五新业态,因地制宜推动民政工作走社会化转型、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在银发经济方面,制定出台促进苏州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研究开发银发经济产业图谱、招商引智地图、具体工作指引,挂牌“银发经济示范园区”、揭牌“姑苏银发科技实验室”。充分发挥市属国企苏州康养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银发经济示范园区、长三角康养综合基地、高端老年社区、生态康养旅居地等。大力开展“银发经济新生态、养老服务新品质”养老服务消费促进活动。
在甜蜜经济方面,打造特色婚姻服务登记点20处,设立桃花坞甜蜜产业园、亭林园、崇本堂等35处特色结婚颁证点。大力开展“爱载苏州、最美姻缘”婚俗改革系列主题活动,发布“苏式婚姻”365行动方案,推动婚俗、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倾力打造以“浪漫古城”“爱载太湖”“太享有你”等为主题的全系列婚姻服务套餐,建设集婚庆产业、婚纱产业、婚旅产业、婚俗文创、美食文化、结婚颁证点等于一体的婚姻文化集聚区。
在社会组织方面,持续优化登记布局,围绕苏州“1030”产业体系建设,制定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措施,加快成立低空经济、工业软件等重点类型、关键领域社会组织。设立“苏州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社会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开发创新项目,为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积极引入4家国字号社会组织与民政合作项目落地苏州,促进产业、人才、科技等优质资源在苏州集聚发展。
地名文化方面,积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和“跟着地名看苏州”系列主题活动,年均新增命名(调整)乡村道路1700余条,累计采集乡村地名信息5.6万余条。挖掘复活“文安巷”等百余个历史底蕴丰厚的乡村老地名,推动助农惠农类地名上网、上图、上线,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寄递物流等便利度。创新命名“秋收路”等一批蕴含先贤智慧、体现耕读文化的特色乡村路名,擦亮“凤凰”水蜜桃、“鹿苑”三黄鸡等一批地名标志产品品牌。发布“苏地有名”地名工作品牌及标识,推出31条“苏”味江南地名之旅推荐线路。
此外,苏州市福彩还积极与金融、文旅、邮政、通信、汽车、媒体、轨交等多领域加强战略合作,培育一批活跃于市集、景点的流动销售点,创新一批电脑票全玩法“预制营销”方案,发展一批“嵌入式”网点,全市福利彩票近5年销售145.1亿元,销量连续18年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苏民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