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淮海战役“大思政课”这样打造——访淮塔管理中心社会教育科副科长高聪
2023-12-08 09:27:00  来源:徐州日报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确定了示范项目10个、精品项目100个,淮海战役纪念馆、徐州市教育局联合报送的淮海战役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三三”工程入选精品项目。

近年来,淮塔管理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红色根脉,创新开展社会宣传教育,让熠熠生辉的革命精神闪耀淮海大地。

“用好红色资源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5日,淮塔管理中心社会教育科副科长高聪接受记者采访,就淮海战役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三三”工程的内容和推广作了详细介绍。

纪念馆、学校和线上“三大课堂”形成合力

记者:“大思政课”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运用社会生活素材丰富思政课内涵、创新教学方法见长。请问淮海战役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三三”工程指的哪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什么?

高聪:聚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这一工程指的是:以建立淮海战役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和青少年教学规律学理研究的知识体系为出发点,以实践活动课程化为落脚点,以馆校融合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打造纪念馆、学校和线上的“三大课堂”,针对青少年成长期的大、中、小学生“三个阶段”,创新“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课程“三种形式”,精准施教,持续发力,切实培育红色基因,培养红色接班人。

记者:“三大课堂”在不同领域形成育人合力请问三者是如何开展,又是如何通过机制来保障施行的?

高聪:以淮海战役纪念馆宣教人员、学校老师为授课主体,我们按照“教-学-评”的课程建设规律,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将课程融入学校的延时课、社会实践课、德育课等,通过纪念场所的“阵地课堂”、学校的“教室校园课堂”、线上的“云上课堂”,拓展实践场域,实现馆校横向全融汇,线上线下齐发力。

具体来讲,“阵地课堂”主要利用淮海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支前小道等对青少年实施现地教学研学;“教室校园课堂”主要采取在教室开设馆方校方集体备课形成的思政课程,创造潜移默化的教学生态;“云上课堂”主要依托淮海战役纪念馆开设的全国独家省级红色宣传教育平台“淮海e站”线上平台,将思政课实时送到教室。

“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课程因人施教

记者: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期,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兴趣点也不同。“大思政课”是怎样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

高聪:在课程设计环节,我们明确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目标,结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特点,研发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思政课程。小学阶段,形成低年级“诵”、中年级“动”、高年级“讲”的系列思政课程,让红色成为小学生生命的底色;中学阶段,设计纪念馆里行走的课堂、演出红色情景剧,锻造红色品格;大学阶段利用开展主题党课、研究讨论会、革命文物微型展览等,培育时代新人。

针对三个年龄层同学,课程设计了20个小学生课程、10个中学生课程、10个大学生课程,做到“淮海战役岁岁讲”。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课程传播渠道范围广,内容丰富,创新了三种形式。请问这三种形式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高聪: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历史研究和价值阐释、对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我们在尊重青少年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完善了“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形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类思政课。

“情景式”教学着重创新“演”的形式,以沉浸式情景剧的方式,让思政课“走下讲台,踏上舞台”;“体验式”教学着重创新“动”的形式,通过寻找胜利密码过程中的动脑等,推动青少年从“被动听”转换为“主动做”;“互动式”教学着重创新“问”的形式,通过设计提问环节、制作任务卡、开展研讨等,变教的单向灌输为教和学的双向奔赴。

权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兼顾讲好红色故事

记者:淮海战役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三三”工程作为徐州唯一入选全国百个精品项目的工程,您认为它的亮点在哪里?

高聪:一项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落地实践。我认为其成功之处,首先是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学理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结合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确保“大思政课”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坚持青少年成长全过程施教,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三是坚持以革命文物为主题实施课程,一方面通过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另一方面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讲清道理,真正让红色资源成为思政课的生动课堂,红色文物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

记者:内容厚重又形式多样的课程,一定很受欢迎吧?请问到目前,课程开展情况如何?有多少学生从中受益?

高聪:我们的大思政课堂,做到了“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好评。通过与大、中、小学深度融合,已策划实施20余堂思政课程,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覆盖学生达2万余名。“三三三”工程是我们的长久工作,目前已将框架搭建起来,还要不断地丰富内容,把工作做扎实,目前正在研发新课程来推进工程的活动课程化。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切实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作用,创新方式方法,让革命文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张瑾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