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教育部门通过选评,21所学校获评徐州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从这些特色学校的做法和经验,清晰显示了徐州市中小学推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和成果。
传统文化进课堂焕发活力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日前,市光荣巷小学的一众同学积极参加2024徐州市少儿春晚诗歌表演项目的选拔。
“这些年来,我们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完美结合。”该校校长冯文武说,低年级以300首精选古诗为主题的“审美”,中年级以《大学》《论语》为主题的“求真”,高年级以精选30篇古文为主题的“为善”,开展课后服务特色诵读、亲子共读,路队畅读,晨起亮读,归家暮省等。同时,积极开展以“国学经典·荣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快板说唱,明德育格”为主题的科研品格提升项目,让孩子们在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
走进铜山区茅村镇中心中学,玻璃橱窗内一条条活灵活现的剪纸巨龙映入眼帘,营造了浓浓的新春氛围。
“自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展了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如今学校已经配有宽敞明亮的专用剪纸活动教室,初步形成了较浓厚的剪纸氛围,剪纸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认同。”该校剪纸社团李海梅老师介绍,初一新生刚入学,在美术课上,就加入一些基础的剪纸教学,让每个学生从了解剪纸知识开始,激发学习剪纸的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初一年级基本上能达到人人会剪纸的效果。
如今,剪纸文创成了茅村镇中心中学孩子们的兴趣点,他们甚至把剪纸用在服装设计上,走上了舞台。在建党百年之际,学生们制作了100幅建党剪纸作品,表达了爱党爱国热情。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与地方文化接根、与现代教育接轨,徐州市中小学校基于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规律契合、与时代精神融合的原则,建立以文化体验空间、文化活动空间、校园环境空间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力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新活力。
用好非遗文化提升德育水平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市云兴小学将通过“云娃逛春节”“春节寻民俗”“春节寻文化”“走进立春节气”等活动,系统地呈现传统习俗,过出年味。连日来,该校学生分别在所住小区,为居民义务写春联。“为大家送春联、送祝福,我感到非常快乐。”五(2)班的陈艺扬表示。
“我们近年依托‘地方非遗课程群’的探索与开发,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通过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老师进行文献研究积累、集中教研研讨,形成非遗课程的整体架构,明确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舞蹈体育”“传统音乐戏曲”“民间文学”等六大主题模块,筛选了泥塑、面人、书画、皮影戏、艺术雕刻等适宜的徐州当地非遗项目。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课程群设计,更加精准地定位每类课程、每门课程的坐标、价值等,使课程行为更具有指向性。”该负责人说,在课程群下,每门课程的设计都本着“四个一”的原则,即“一项非遗讲述一组故事,传承一门技艺,叙说一段情怀,彰显一段文化”。为确保非遗课程的师资,该校与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达成合作,主要通过“外引”“合作”的方式,多位非遗“大师”入校指导学生非遗技艺,把徐州文化的精髓一点一滴浸润学生的心田。
非遗课程进校园,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目标所向。多年来,徐州市各中小学将非遗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开展丰富教育活动的保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及改变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
“种草了!这所学校的非遗体验课好解压!”不久前,睢宁县古邳中学全新的“非遗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江苏教育界火出了圈。
“活动中,我们先去河边采集蒲草,然后非遗教育老师会带领大家动手制扇。老师把制扇难点与同学们常见的心理困惑结合起来,比如扇子比例与遵守规则,扇面平整与心理安抚,纹路调整与压力排解等。”七年级学生张耀之说,在蒲扇编制过程中,大家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排解了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迷惑。
“古邳中学立足当地优质的非遗文化,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尤其是做好非遗蒲扇的课程研发,经过多个梯级研发,走出一条全新的非遗文化与乡村教育、家校社融合的新路子。”该校非遗工作室负责人朱烁红老师说。
据介绍,通过传承非遗蒲扇,该校把这一优质的非遗资源融入到国家课程,与学校的语文、数学、生物、物理、历史等多学科融合,研发了几十门独具特色的地方非遗文化课程,极大满足了乡村教育的新需求。相关研究被确立为了省重点课题《下邳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出版发行专著《怀中抱子扇》,填补这一非遗文化传承的空白。
现阶段,通过非遗文化传承,该校发现非遗文化与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于是开设了全新的“非遗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从“技术心理”“生活心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研究,开发全新的非遗文化心理课40多节。相关研究论文《一棵蒲草育人生》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2022年第12期上;相关成果日前被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专题报道。
以典型选评带动传统教育创新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在徐州扎实推进,凸显了徐州市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运生看来,从课程实施模式来看,徐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进主要有三种路径。
一是资源浸润模式。从2018年起,市教育局与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进行深度合作,开展“小学(初中)课程与徐州场馆资源融合的实践研究”,探索基于全市资源统整的校外基地学习模式。
通过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案例展示、“任务单”设计、“研学伙伴制”打造、学习空间跨界,系统构建国家课程整合运用场馆资源的学习链,使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文化资源相互融通,整合成“新课程”,体现学科育人的主张。
二是课程唤醒模式。国家课程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主要路径和首要阵地。在课标的指导下,通过目标整合、内容剪裁、学习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锤炼品格。近两年,徐州市“基于文化意象”的学科教学,在全省产生影响。
三是实践“活化”模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来统整相关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活动实施的主要载体,以活动方式来开展教学。各校通过“讲出来”“演出来”“做出来”等亲身实践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健全“文化认知—情感体验—践行养成”的学习机制和心理过程,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打造以文润心的成长环境任重而道远!”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主任陈戈介绍,多年来,徐州市中小学积极挖掘打造课程教材,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滋养青少年成长,助推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质的提升。从去年起,徐州市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申报,当前已有21所中小学校荣膺这一称号。
今后徐州市将每年遴选20所学校作为典型案例,引领带动全市中小学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将中华文化精髓转化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和不竭动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报记者 樊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