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上7点刚过,沛县杨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的百姓大舞台便聚满了熙熙攘攘的群众,大家伙兴致高昂。舞台上的灯光璀璨夺目,伴随着欢快的旋律,一曲广场舞《幸福新时代》拉开了当晚文化盛宴的序幕。
孩子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倾情演绎儿童剧《百善孝为先》,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歌曲《慈祥的母亲》歌声悠扬,唱出了无数人心底对母亲的深情厚谊,而小品《孝敬父母人人有责》则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传递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里两天就举行一次活动,场场都很精彩,我每次都来,看看节目,心情也放松了不少。”杨屯镇孔庄村村民张馨高兴地说。对她而言,百姓大舞台不仅是文化娱乐的场所,更是邻里间交流感情、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我觉得这些活动特别好,特别是那些关于家庭美德的节目,让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杨屯镇南仲山村的李大爷感慨道。而另一位年轻的村民小王则表示:“百姓大舞台让我们年轻人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觉特别棒!”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杨屯镇近年来在镇村两级大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百姓大舞台的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舞台的搭建,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更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杨屯镇又分别对南仲山、张街等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确保每个中心都拥有完善的功能室和设施设备。这些中心不仅成为了党员群众办事的便捷场所,更成为了大家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杨屯镇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党的歌声送给千家万户。从春节慰问、“浓情端午节粽叶送安康”到“迎七一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党日活动,再到“村晚”“文化进万家”“书香阅读进村居”等文化惠民活动,今年该镇开展各类活动300余场次,真正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了党员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精神家园。
4月份,杨屯镇启动了2024年度“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通过严格考察评审,遴选出一批好人典范。9月份,该镇隆重表彰了40位“好婆婆”、“好媳妇”、77户“文明家庭”及“十星级文明户”,还有46个“美丽庭院”示范户,彰显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在全镇树立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的标杆。
数月以来,群众们依旧热衷于汇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大屏幕前,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杨屯好人”们的风采展示。
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讲故事、小剧场表演等形式,这些活动生动而鲜活地再现了“杨屯好人”们的感人事迹,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力量。
好人们的事迹各不相同,但都彰显了杨屯百姓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近年来,杨屯镇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乡镇、幸福徐州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全镇涌现“中国好人”2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1人、“全国最美家庭”1户、“江苏最美人物”1人、“沛县好人”12人、镇级文明家庭300余家。
“弘扬优良家风”“百团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也让大家连连点赞。入夏以来,杨屯镇百姓大舞台每周都固定举办四季“村晚”文艺演出。
夜幕降临时,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场文化盛宴。歌舞、腰鼓、戏曲、器乐合奏等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让观众不时送上掌声和欢呼声。
为了提升演出效果,杨屯镇对百姓大舞台进行了改造升级,扩大了场地、加固了设施、增设了龙门架,并安装了专业的舞台设备。舞台提档升级后,该镇自6月起常态化举办四季文艺“村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周举办2至3场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40余场次。
“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这是杨屯镇四季文艺“村晚”的口号。该镇坚持“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原则,不仅精心组织专业文艺团队定期展演,还为民间文艺团体和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
“镇、村两级联动举办四季文艺‘村晚’,通过阵地常用、活动常办,让村民们在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融洽,氛围更加和谐,实现润物无声的文明养成。”杨屯镇党委宣传委员甄玉洁说。
目前,杨屯镇注册的艺术团体如湖陵艺术团、歌风艺术团和天歌艺术团,以及多家百姓自发组成的民间艺术团体,都踊跃参与四季文艺“村晚”的演出。登上四季文艺“村晚”的舞台,亮亮相、唱唱新生活,已成为杨屯镇及周边乡镇众多文艺爱好者展示风采的首选途径之一。
近年来,沛县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效能,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进‘正风杨屯’建设,持续打响‘争做杨屯好人、打造好人杨屯’文化品牌,着力用好人带动乡风文明,以文化润泽百姓风貌。”杨屯镇党委书记韩方兴说,该镇将继续坚持举办各类典型评选和文化展演活动,在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凝聚共识、人气和民心,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
韩方兴表示,杨屯镇将通过下实功夫做强服务阵地,让群众走进来,用心用情用力走近群众,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扩大的阵地“服务圈”,绘就群众的“幸福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本报记者 胡劲松 于珑 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