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夫在不在?”
“今天三位杜大夫都在,您找哪位?”
在铜山区郑集镇祁场村卫生室,这样的对话每隔几天就会上演一次。
杜文光、杜明远、杜鹏翔,祖孙三代村医,已经在祁场村坚守了五十余年。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他们。
在杜家祖孙三代村医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背后,藏着怎样的基层医疗变迁密码?
一张住院单折射“向上联动”
“张婶,您这情况还是得住院治疗。我现在就把电子住院单开好,您直接去镇中心卫生院找负责咱们村的赵医生,就能办理入院了。”
“行,听你的,我这就收拾收拾去。”
2月17日,村卫生室里,医生杜明远仔细评估了糖尿病患者张敏的病情后,熟练地敲击键盘,电子住院单随即同步至郑集镇中心卫生院的业务系统。
而在7年前,这样的手续还要靠村民自己线下办理。
“以前村民看病转诊到镇卫生院,常常搞不清要挂哪个科找哪位大夫,折腾老半天才能住上院。现在好了,在村卫生室可直接开电子住院单,镇卫生院医生评估后就能住院。”杜明远一边整理病历,一边告诉记者。
2018年,祁场村卫生室与郑集镇中心卫生院实现了诊疗系统无缝对接。“郑集镇中心卫生院是我市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之一。”徐州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凯介绍,自2016年起,为解决偏远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徐州启动了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目前,徐州市级规划设置的3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达到了省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数量居全省第一。
“镇村一体化管理很多年了,我们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几年县域医共体建设加速推进,镇上经常有区医院专家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可方便了。”杜明远说道。
何为县域医共体?
“县域医共体强调的是‘共’,旨在通过县镇村三级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责任、利益、管理、医保的‘共同体’建设,提高卫生资源和医保基金的利用效率,让城乡居民就近获得综合健康服务。”王凯说。
目前,徐州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已与所属卫生院实现了业务系统上的互联互通,包括杜明远在内的所有村医,都被纳入镇卫生院医生团队,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一个村卫生室见证“自我升级”
“现在医疗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能做心电图了。”谈及五十余年来的变化,杜明远的父亲杜文光感慨万千。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杜文光受村里委派,参加乡镇集中培训,成为祁场村的一名村医,一干就是五十余年。
“以前交通不便,我就背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老三样’,带些感冒发烧的常备药去村民家看诊。”在杜文光的记忆中,村卫生室经历过3次搬迁,从最初的3间简陋土屋变成了如今7间分区明晰的楼房。
新的村卫生室设有诊断室、输液室、药房等7个功能科室,配备了电脑、空调等基本设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仅医疗设施升级了,药品储备也增加了,从以前的四五十种药到现在一百多种!”独立药房里,杜文光的孙子杜鹏翔正在为病人配药。
基层用药衔接一直是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徐州正在探索建立医共体总药师制度,推动药品供应、存储、使用、监管等全链条药事管理。
设施设备不断升级,药品供应日渐丰富,卫生室内的“村医”团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最初仅有杜文光一人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到如今包括杜家祖孙三代在内共计5名专业医护人员常驻祁场村,共同为村民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2014年,杜明远利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到的中医知识,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相结合。在其带领下,祁场村卫生室的中医治疗烫伤和皮肤病在当地小有名气,甚至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患者慕名而来。
2023年,杜鹏翔完成农村医学定向委培生的学业,回到祁场村卫生室实习,去年通过了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村医。
杜家祖孙三代的坚守只是徐州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一个缩影。
以铜山区为例,全区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在硬件提档升级的同时,财政每年保障3600元/人用于村医集中能力培训工作,逐步提升村级服务水平。
去年,徐州全市在岗村卫生室人员有6975名,达到每千人口配备1名村医,其中执业医师(助理)3571名,占比51.2%,女村医3523名,占比50%。
一批家庭医生带来“资源下沉”
“最近身体怎么样,哮喘还有再发作吗?”2月18日,杜明远所在的家庭医生赵欢欢团队来到了村民陈心修的家中,为老人做定期检查。
这支家庭医生团队除了村医杜明远外,还有来自镇中心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给我做检查。”陈心修由于常年哮喘引发心脏病,再加上年近90岁高龄,是村里的重点关注对象。
家庭医生和普通医生有什么不同?
“咱们国家的‘家庭医生’是‘家门口的医生’,不是到家里来看病的‘私人医生’。”徐州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郑瑞呢解释道。
在徐州,家庭医生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全科医生来担任。目的在于老百姓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卫生院有个“医生熟人”。
除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家庭医生还承担着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康复指导以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等职责。
“谁家媳妇妊娠几周、哪个娃娃疫苗到期、哪户老人需要特殊护理,我们村医都门清,有了上级医院专家的加持后,家庭医生团队可以为村民提供更综合完整的健康服务。”杜明远说。
家庭医生不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制度。结合医师晋升和县域医共体下基层等工作,徐州建立了常态化运行管理考核机制,推进上级医师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基层特色科室、社区医院以及慢病筛防中心等工作有机结合。
2024年,全市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已完成县域内17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驻医师全覆盖,已派驻235名主治及以上医师,为家庭医生队伍注入了强大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1459个家庭医生团队,其中全科医生2859人、专科医生1923人参与团队签约服务,首诊签约34.71万人,建立家庭病床1265张。
从简陋的土屋到现代化的卫生室;从老一辈的“赤脚医生”到现在的“家庭医生”团队;从单一的医疗服务到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杜家祖孙三代人坚守村庄五十余载的背后,不仅承载着医者的执着与奉献,更映射出徐州基层医疗体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历程,为基层群众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保障屏障。本报记者 王春莹 李莎莎 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