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谈兵,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这是邳州市邹庄镇韩家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杰到村服务群众的第一信条,也是我市选派到基层一线任职的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真情写照。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全省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任务要求,扎实推进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去年8月,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616名优秀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着力打造一支“住得下、干得实、助得好”的乡村振兴队伍。
驻村第一书记牢记组织重托,扎根基层,走村入户,聚焦建强基层组织、推进强村富民、优化乡村治理、服务农民群众等重点任务,上接“天线”找项目,下连“地气”聚民心,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书写新时代徐州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
强党建 固根基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我们可以以保险形式兜底,降低村民种植风险,保障收益。”“还可以积极探寻高效特种蔬菜品种,尝试优化种植结构,并主动对接蔬菜加工企业,力求签订种植协议,稳定村民收入来源。”“是否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化保洁队伍,来维持村内环境卫生的长效整洁。”……
每周一上午9点,沛县敬安镇小韩口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李乾会准时到达村部,与村干部、群众代表交流谈心,针对村内事务、集体增收、村容村貌等问题进行商讨。
去年8月李乾到村任职,为了尽快熟悉村情,他积极融入“两委”班子,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与村民们拉家常、问冷暖。“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是他时刻铭记在心的工作准则。
任职期间,李乾千方百计降低村民农业种植风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稳定村民收入来源。在党组织建设上,他积极协助村“两委”班子明确职责、压实责任,高质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在他的支持下,4名村干部顺利完成学历提升,村“两委”成员及后备干部总体平均年龄降低,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李乾注重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重点关注本村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经商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精心筛选出15名后备人才,动态储备4名村级后备人才,其中1名进入村班子工作,1人成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组织兴则事业兴,组织强则事业强。半年多来,驻村第一书记把强阵地、抓班子、带队伍贯穿工作始终,推动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帮助基层培养一批能够长期带领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优秀党组织书记和年轻干部,培育打造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村级党组织,提高“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的“硬举措”激发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调结构 上项目
助力实现强村富民
“王书记,我们的大米卖出去了!苹果也有人下单了!”今年初,丰县顺河镇农产品产销公司里热闹非凡,该镇巩大庄村村民巩尊友高兴地拽着第一书记王楷的胳膊欢呼。
去年6月,王楷受省委组织部及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选派,随同省委驻丰县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丰县,开启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对于在城市长大的他来说,“三农”工作是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领域。“这是新起点、新征程,更是新使命。”王楷白天调研走访,晚上学习理论,撰写帮促规划、镇村发展报告等。
在前期与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多次座谈和自己调研的基础上,王楷将农田升级改造项目确定为今年重点实施的项目之一,即在原有小田并大田的基础上,引进农业新技术手段,以“机插秧”替换“旱直播”,推动水稻、小麦产量提升和品种改良,以此推进旱涝保收,预计可增加谷作物(水稻、小麦)300斤/亩,收入增加44.64万元/年,可大幅提升村集体及农民增产增收。“别看王书记年轻,但特别稳重、务实、能干,一心扑在村里的发展上。”巩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巩敦宣由衷夸赞。
“今年上半年我们启动这个项目,下半年实施过程中会带动‘稻虾共生’项目,又可以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不少收入!”王楷站在绿油油的田边信心满满。
脚下泥土厚几分,工作把握增几成。正是有一批像王楷这样的第一书记深深扎根基层,调产业结构,上发展项目,才有徐州乡村振兴的蓬勃局面。
沛县汉兴街道晓鸣寺村驻村第一书记权淑明引导村民尝试鱼蟹稻米共养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同时申请注册稻米品牌商标,拓展多元销售渠道,致力于打造集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睢宁县桃园镇魏洼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小刚大力发展“桑叶经济”,由村集体带头推行桑树规模化种植,依托银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让桑叶茶畅销全国,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以上。他还拓展桑叶面条、桑叶宴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桑蚕文化体验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新沂市棋盘镇白草村驻村第一书记葛春峰成功推动“棋盘镇设施基质栽培蓝莓园(一期)”产业项目立项,项目建成后,可实现蓝莓年产值200吨,形成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采摘、文旅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不仅可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还将有力推动白草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贾汪区紫庄镇吴台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田丰的带领下,稳步推进精品蔬菜、水果种植等特色产业,通过农旅融合、电商销售等,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价值转变,有效突破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目前,吴台村建有蔬菜大棚300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菜篮子基地。
办实事 解难题
用心用情为民服务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手机铃声。”铜山区何桥镇马行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晓东常和村民笑嘻嘻地打趣道。每天响起的电话那头是村民们“抛来”的一个个“求助”:“张书记,我家门口下水道堵住了。”“张书记,我之前跟您提的那个想法咋样?”……面对千家万户、家长里短,他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为村民服务。
去年,张晓东从机关来到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县”之称的何桥镇马行村。驻村后,他了解到马行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小葱生长,便积极联系农业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教授村民小葱种植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技巧,有效提高种植效益。贴心的技术指导和专门的销售渠道,让村民们对特色种植信心倍增,也看到了党组织坚实的支持。在张晓东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种植小葱,并逐渐扩大了种植规模。
驻村期间,张晓东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深入田间地头,随时随地跟村民“坐到一条板凳上,聊到一个话题上”,一步步成为说农村话、办农民事的“泥腿书记”。“无论是身边小事、还是产业发展,抑或是开展文化活动,都得将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大家心里。”张晓东说。
这段时间,邳州市铁富镇吴堰村村民都在纷纷议论:村里来了一位熟悉又陌生的老同志,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田间地头,还是雨后泥泞难行的道路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就是中储粮邳州公司派驻到吴堰村的第一书记王平。
“王书记一来,咱粮食储存就不愁了!”粮食经纪人吴保乐指着仓库里金灿灿的小麦感慨道。去年秋收后邳州遭遇连阴雨,正是王平专业的储粮技术指导,让库存的3000吨小麦免于虫害和霉变。驻村工作期间,他还争取资金用于村内道路建设,流转发包土地促村集体增收,修理完善公共设施,不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以巩固“党建红”带动“人心齐”“活力强”。
第一书记,既是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乡村发展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依靠组织,甘于奉献,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未来,我市将持续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本报记者 郑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