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徐州的街头巷尾,“微网格”正悄然重塑基层治理的生态。从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到网格员的巡逻织就平安网,从社区工作者的暖心服务到外卖小哥的移动巡查,每一寸网格都在上演“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这些看似微小的角色,如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在点滴渗透中疏通堵点、传递温度。而“微网格”不仅是一种治理模式,更是一种“小而美”的单元叙事,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治理初心,用无数个基层工作人员的躬身力行,书写基层治理的动人篇章。
党员领航:小区“微治理” 解锁幸福密码
本报记者 彭家一 实习生 黄思婷
“老小区不能躺平认老,相安无事不是终点,要让居民有看得见的获得感。”这是鼓楼区牌楼街道水云间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春景为基层治理工作设立的目标。
荆南小区是水云间社区管辖的小区之一,已有20多年房龄。1200多户居民中,老龄人口占比高,低收入群体多,且无物业管理,但这里居民的幸福感却不断攀升。
走进水云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3块监控大屏映入眼帘,上面实时呈现荆南小区的每个角落。杨春景说:“过去,小区里停车位紧缺问题尤为突出,居民们没少为此头疼。”
面对难题,杨春景创新性地组织起“车友群”,将有停车需求的常住居民聚在一起,成立了“小区自管服务队”。如何规划停车位?能否增设临时停车点?怎样平衡流动人口的停车需求?大家集思广益,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
经过充分讨论,居民们达成共识,小区建起了无人值守、自动识别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并制定了外来车辆每小时1元的超时停车费政策,不仅规范了小区停车问题,还实现了小区治理的“自我造血”——小区公共收益覆盖了每月410元的监控系统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小区治理水平。
无人值守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覆盖小区的高清监控、美观的墙面彩绘……目前,这个老小区里“进驻”了不少“新装备”,“老房子”的短板被一一补齐,居民享受到了与新建小区一样的便捷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荆南小区只是一个缩影,如今,水云间社区已形成党委牵头、党员带头、包挂到人的网格体系,搭建29处“微网格”,实现每栋一“网格”,连续两年摘得徐州市“五社联动”一等奖。
“咱们小区虽然没有物业,但幸福感满满啊!”居民的话,让杨春景倍感欣慰,“居民要的不是高大上的概念,是能修好一盏单元灯的实在。”正是这种为民办实事的理念,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落地生根。
“五老”奉献 :坚守斑马线守护上学路
本报记者 邓璇
“交警爷爷早!”清晨7点半的解放路小学门口,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扑向斑马线中央的挺拔身影。71岁的陈孟军摘下白手套,热情地迎接孩子们:“慢点,注意看车。”
这样温暖的场景已经持续了16年。2009年,从徐州交警云龙大队退居二线的陈孟军仍心系学校的孩子们。每天早上7点,他都会从家里出发,骑电动车到解放路小学的护学岗,指挥疏导校门口的车辆通行,维护交通秩序。就这样,5000多个早晨的坚守下,他安全护送学生约30万人次。
“你比红绿灯还管用!”家长们跟陈孟军开玩笑。每天孩子们上学的高峰期,也是交通出行的早高峰,学校门口常常挤成一团,但只要有陈孟军在,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就都放心了。
如今在解放路小学门口,家长们都会默契地将孩子交给陈孟军,自己则开车快速驶离,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老陈为“交警爷爷”。
2020年,陈孟军被解放路小学聘为学校的终身交通法治校长,他站岗的这方寸之地,也成了播撒文明种子的“微课堂”。
“每天看到陈爷爷在路口指挥交通,护送我们平安通过,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和感激。”“陈爷爷经常给我们科普交通安全常识,他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孩子们的话让陈孟军很有成就感。
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徐州市“优秀军转干部”、徐州市“首届最美老干部志愿者”……他获得的荣誉证书有厚厚的一摞,但他却谦虚地说:“看着娃娃们平平安安,比啥奖状都强。”
在徐州的微网格中,无数这样的银发身影正以“退而不休”的热忱,将人生晚霞化作治理朝霞:他们可能是调解邻里纠纷的“和事佬”、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爷爷”、监督垃圾分类的“环保奶奶”……这些“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了基层治理中那些制度难以触及的缝隙,也让“老有所为”与“民有所安”在网格的经纬线上同频共振。
社工深耕:一双“铁脚”走出民情台账
本报记者 吴一凡
“虽然干不了大事情,但如果能把居民需要的一件小事情做好,也很有成就感。”在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社工既是穿针引线的“绣花人”,也是感知民情的“温度计”。在泉山区王陵街道海郑里社区,以社工陈华为代表的基层工作者用脚步丈量网格、用实干回应诉求,生动诠释了社工在微网格治理中的核心价值。
“陈社工,我家天花板又渗水了!”今年2月的一个深夜,陈华接到云西小区3号楼张大爷的紧急电话。她当即披上外套赶往现场,发现顶楼住户家里漏水。她一边联系物业,一边搬来凳子检查管道。“咱们先解决问题,再慢慢商量维修费用。”经过两小时调解,相关住户最终同意解决方案。次日清晨,维修队便完成了管道更换。“没想到凌晨两点还能找到人,你们真是‘及时雨’!”张大爷感慨道。
“明显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干社工,挺好的!”陈华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每天两万步不在话下,但快乐远多于辛苦。
云西小区毗邻云龙湖景区,过去每逢节假日,外来车辆挤占消防通道的乱象让居民苦不堪言。去年5月,陈华带着记事本走遍小区156户居民,共记录了87条建议。“道闸安装后,咱们就能自己刷卡进出了。”在民生议事会上,她提出的方案获全票通过。如今,智能道闸上岗、24小时门卫值守,小区停车井然有序。居民王先生笑着说:“以前救护车都进不来,现在连孩子玩轮滑都有地方了。”
在海郑里社区党委书记杨盼眼中,陈华所做的是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典型缩影:“她走出民情台账,用‘婆婆嘴’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4年来,海郑里社区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模式,先后开展协商议事活动150余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98件,18件矛盾纠纷得到化解。
“居民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奖状。”擦去额头的汗水,陈华又匆匆走向正在加装充电桩的单元楼。夕阳下,她的背影与那些焕发新生的老楼房,共同勾勒出基层治理最温暖的风景线。
小哥转型:从 “骑手”变基层治理 “帮手”
本报记者 彭家一 实习生 黄思婷
3月24日中午,外卖配送员王晨穿梭在金色年华街坊中心准备取餐时,发现一处消防通道上堆放了不少杂物。“看着不起眼,要是有突发情况可不安全。”王晨立刻停下电动车,掏出手机拍照,将照片上传到“龙小新码上拍”小程序。
与此同时,金龙湖街道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牛越在后台收到了该处消防通道有杂物堆积的信息,立即联系物业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处理。不久后,消防通道恢复了畅通。
从送餐到参与基层治理,在金龙湖街道,外卖小哥们被“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技能。
以“流动网格员”的身份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对王晨和同事们来说,这不是第一次。
去年8月,金龙湖街道选聘10名外卖小哥作为社区的“流动网格员”,组成了“龙小新”流动网格服务队,他们将日常配送工作与社会面巡查相结合,通过“龙小新码上拍”小程序向社区反馈小区环境、安全、停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线索经过后台人员审核后,及时交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小区物业处理,并为骑手小哥送上积分奖励。最近,王晨就因为反馈的线索多,被评选为“最棒侦察兵”。
“及时反馈路面‘结冰’隐患、帮助寻找失踪老人、上报道路视野盲区……通过引导和‘先锋’带动,越来越多的外卖小哥投入志愿服务。外卖小哥们做得要比大家想象的多。”牛越说。
据介绍,自“龙小新”流动网格服务队组建以来,已经形成了一支“流动侦察兵”队伍,不仅有正牌“流动网格员”的参与,也带动更多外卖小哥、快递小哥、闪送小哥等“野生网格员”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在为居民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基层治理成效。
从“骑手”到“帮手”,外卖小哥们的身份在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正以“熟门熟路、眼尖腿勤”的优势,成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网格员巡防:化身“多面手”筑牢安全网
本报记者 吴一凡
“感谢平安莲花义警队,要是没有你们,后果不堪设想!”近日,家住云龙区彭城街道莲花社区的李大爷逢人便说起前几天自己被救助的事儿。
数日前,莲花社区网格员温宗平巡查至石磊巷小区时,发现一名老人晕倒在地。他立即上前查看,确认老人意识模糊,急忙拨打120,并为老人扇风降温。随后,温宗平通过老人随身携带的证件联系上其家属,同步上报社区党委书记蒋静。救护车抵达后,他又主动陪同前往医院,协助办理急诊手续、陪同检查,直至老人的家属赶到医院。当晚8时许,得知老人转危为安后,他才悄然离开。
“多亏小温及时发现,要是再晚几分钟,情况就更糟了,我想都不敢想!”老人的家属紧握温宗平的手哽咽道,老人患有基础疾病,独自一人生活,若不是网格员巡查到位、处置专业,极可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蒋静全程跟进,多次致电医院了解救治情况,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后续关怀。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网格员和热心居民等组成的平安莲花义警队每天晚上都会开展治安巡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蒋静表示,社区将持续提升网格员应急处突能力,织密“平安网”,让“小网格”托起群众“大幸福”。
在莲花社区,由29名成员组成的平安莲花义警队,每天开展“护苗”“助老”“夜巡”专项巡逻。队员们不仅配备急救包、防走失手环等专业装备,还通过定期培训掌握应急救护、矛盾调解等多项技能。“我们要让义警队既是安全前哨,又是幸福纽带。”蒋静表示,社区将持续深化“义警+网格”联动机制,用不停歇的脚步丈量民生温度。
“看见社区的巡逻队伍,我感觉很安心,通过网格员的讲解,现在我对各种安全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该怎么防范了。”小区居民郭阿姨说。
“小单元”何以托起“大民生”?
吴一凡
基层治理的密码,常常隐匿于最微小的单元之中。从水云间社区通过“车友群”实现自治,到莲花社区组建“平安莲花义警队”;从社工陈华奔走服务,到外卖小哥借助“码上拍”助力排查,再到“交警爷爷”陈孟军坚守斑马线……在徐州,微网格实践构建起一个多元共治的“生态圈”。
在这里,党员干部如同穿针引线的“领航者”,网格员好似感知风险的“神经末梢”,社工充当纾困解忧的“暖心人”,外卖小哥成为移动巡查的“千里眼”,“五老”群体则当起城市发展的“活坐标”。不同身份、年龄与职业的人们,被激活成为治理的“毛细血管”。他们满怀深情,或凭借经验,或借助技术,共同编织出一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网络。这种多元共治的生态,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让治理资源从单向输血的“孤岛”转变为自我造血的“活水”。
微网格的深层价值,在于它重塑了治理的时空逻辑。空间层面,它将治理单元从社区下沉至楼栋、街巷,甚至细化到一个校门口,使服务能够精准触达“最后一步路”;时间维度上,借助24小时巡逻、即时响应机制以及常态化走访,把治理从“八小时工作制” 拓展为 “全天候守护”。这种时空维度的突破,本质上是对“人”的重新认知:外卖小哥送餐途中化身“流动侦察兵”,退休交警在斑马线上续写使命,独居老人的安危被列入“每日一访” 清单,治理不再是被动应对危机,而是主动建立情感联结。如荆南小区居民所说,幸福感并非高大上的概念,而是修好一盏单元灯的实在。这种“实在”,正是微网格将制度刚性转化为人性温度的关键所在。
“小单元”缘何能够托起 “大民生”?答案就蕴含在被点亮的单元灯、被疏通的消防通道、被紧握的锦旗,以及孩子们呼唤的“交警爷爷”之中。当治理的精细程度,能够感知一个人的冷暖、洞察一群人的期盼、传承一代人的坚守,“人民至上”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个“我与你”的温暖故事。徐州的微网格实践表明:真正的治理,绝非宏大制度设计对个体的简单覆盖,而是让每一个平凡人都成为治理的主角,让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出共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