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春风拂过徐州经开区大庙街道千亩梨园,梨花如雪,清香漫卷。在大庙街道大庙村梨花游园会开幕当天,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20余名师生走进大庙街道“乡村会客厅”,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梨园思政课”。
在大庙村村口的“乡村会客厅”里,“校地协同创新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座谈会正在进行,大庙村“两委”成员与矿大支教团师生围坐在一起,就皇冠梨产业链延伸、梨园建设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
“梨产品深加工”“电商直播赋能”“春花秋果梨园游”“研学路线开发”……一个多小时的座谈中,双方畅所欲言,迸发出一个个灵感火花,并就“梨IP形象打造”“梨产品碳足迹认证”等创新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大庙村“梨经济”注入文化与科技动能。
“过去我们种梨靠自己,现在又借了高校的东风。”大庙村党委书记朱从学拿起桌上近期上新的梨花文创产品说道。
随后,大家沿着缀满野花的亲水步道,听朱书记讲述大庙村这些年的变化,“三十年前这里污水横流,村集体负债达300万元;如今,白墙黛瓦的民居倒映在碧波里,村民人均纯收入3万余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900万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1999年起,大庙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开始种植优质皇冠梨。朱从学筹措7万元苗木款,在10亩地种上梨树苗,并发动党员干部一起筹钱买树苗,免费给村民种植,已累计发展1200亩标准化梨园。
大庙村每年还开展修剪、防病等培训,培育新型果农,并成立林果合作社抱团发展,村干部助销拓宽增收路。历经20余年深耕,现已形成1000亩无公害基地,亩产2200公斤,年产值达792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走出了一条“特色梨果兴村富民”的振兴之路。
“帮扶村”转型“示范村”的背后,是朱从学多措并举的艰苦创业。“村民总说我‘拿命赌发展’,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必尽我所能,让家乡变得更好。梨树能活千年,人心更该有韧劲!”他带领着村民开垦荒地、成立合作社、拓展销路,数十年如一日,硬是将梨树变成了“摇钱树”。
离开大庙村时,中国矿业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约定,一年后要带着支教成果回到这里,与朱书记和村民们共话乡村振兴新图景。“走进乡野、脚沾泥土后,我深受震撼。”王浩然同学说,“以前总觉得支教是奉献,今天才明白更是成长。我们定会带着‘大庙精神’,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本报记者 何相潭 通讯员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