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江苏面向全国和世界宣传的时候,强调的区域文化主要特征是:吴韵汉风。其他区域文化划分法基本上附属,属于地方上的自娱自乐。但,江苏更加突出 的宣传的是吴韵,汉风不够。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是严重的文化偏颇,于新时代江苏的文化发展要求不符合,与扩大提高江苏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不符合。省里提出徐州要打造世界汉文化重要寻根地,面向世界展示汉文化。而徐州把振兴汉文化的大旗交给了沛县,主要有沛县主打。可以说这是对沛县的历史及文化尤其是汉代历史文化的肯定。沛县也提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化生态城市、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并为此付出努力。例如:街头路边建筑,街头休闲绿化小品等增设了不少汉文化内容东西,还有几个汉文化新城等大项目运作中。
引题:近读沛县历史书籍,颇有感悟,感觉其中涉及到历史文化可以借鉴利用下。最早的《沛县志》,明朝嘉靖年间编纂。现珍藏在宁波天一阁。这部地方志的可贵之处是记录了明代中期之前的沛县各方面概况。明代沛县屡遭黄河水患,沛县多次被淹没。就在这次县志修后不久沛县就遭受到了淹城的灾难。现存最早记录沛县八景的志书就是这部《嘉靖沛县志》。还有沛县当时的村、集。图集部分有沛县境图、县市图、县治图。用当时所能表达的方式表现了沛县的山川地理、城市街道和县衙布局。
这部志书记载了嘉靖朝沛县城四座城门楼,很珍贵。东曰永清门,匾曰“津通淮济”。南曰会原门,匾曰“南都首要”。西曰恒休门,匾曰“地接魏梁”。北曰拱极门,匾曰“江北初程”。,可惜一切都不再了,沛城屡建屡毁,早已没有了看不到了。门匾上多么好的历史文化词语,能否很好的利用呢?经济之外更深层次的竞争必然是文化方面的,在沛县大力推动建设汉文化的背景下,更应该挖掘强调沛县的历史文化,加大对外的形象展示及宣传。
建议:1、在京杭运河沛县港港口合适位置处,增设仿古牌坊,其上书:”津通江淮“或立沛县港巨型碑石“沛县港”其下刻四个字“津通江淮”。2、在丰沛高速(待建)或518国道丰沛路上(可以利用跨越其路的徐济高速路),“大汉之源沛县欢迎您,欢迎再来大汉之源沛县”,再树立“汉汤沐邑,明先世家‘’或”地接魏梁“(这个可以不突出,或改为西接中原)。518是山东西南,河南进入鲁南的要道,需要突出刘邦故里,但丰县已经树立起”刘邦故里”巨型碑,沛县避免冲突,突出:大汉之源和汉汤沐邑,与丰县错位。3、在徐沛快速通道,和张庄汉阙位置立“南都首要”及“刘邦故里欢迎你”巨幅欢迎牌或碑。徐济高速沛县出口,目前的欢迎牌,不错予以保留,但需要提档。南面的几个路口时外地进入徐州的,到沛县旅游的主要入口,必须突出体现沛县文化特色,不要嫌多,只怕体现不够。4、北面鱼台进入沛县的路口,“江北初程”“刘邦故里”的牌子竖起来。江苏是传统意义上的南方,沛县虽然是北方,但北方人确认为沛县是进入南方省份之始(江苏北大门),沛县借力,强调江北初程何乐不为?且沛县是陆路换水路由泗水入江淮的重要驿站。南船北马切换地。
后记:以上一次花钱不多,确起到长期的宣传作用,对文化的厚重传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力深远。以上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但然具体内容及形式可以润色修改,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