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无锡 > 正文
“锡产”高科技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2024-08-23 10:21:00  来源:无锡日报  

斗山“矮脚雾”的神秘面纱下,掩藏着多少古代文明遗迹?近日,随着一次科技考古勘探收尾,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斗山遗址有了“深层次”了解。该所与无锡一科技企业合作,利用国内首创的相控阵声波法,给斗山遗址做了个“B超”,让掩埋在地下数千年的古代人类遗址“浮出地面”。

“前期通过调查勘探初步划定了遗址范围,这次勘探进一步了解了遗址功能分区布局、重要遗迹的位置范围,为后期进一步考古提供线索参考。”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李永军告诉记者,斗山遗址可追溯到距今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唐宋至今,蕴藏着的文物及历史信息对太湖东部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勘探采用声波无损伤探测新技术,在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化层堆积、重要遗存等信息。

为勘探提供技术支持的,是无锡一家本土科技企业——无锡声学聚像传感探测技术有限公司,其在国内首创研发相控阵声波聚焦成像技术,集成雷达相控阵技术、石油勘探三维地震技术及医疗超声波检测技术的优点,采用非开挖方式,1秒内就能完成一次地下60米深度的空间物探。“人工建造的文物遗迹,相对于自然土层存在密实度差异,可以通过声学反映出来。”声学聚像董事长王海波道出本次勘探的原理。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工程师完成了斗山遗址10余万平方米区域内118条物探测线的勘探,获取了大量数据。王海波翻开一张声波异常点平面分布图,一些存在高频异常的红色标记点,显示地下可能存在房屋、夯土台基等高密度的人类活动遗存,另一些低频异常点用蓝色标记,说明密度相对普通土更低,可能是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河流、池塘等。

市考古所专家择取一些点位进行“反向验证”,果然在地下1.2米到2.2米间勘探到了红烧土,在地下2.2米到2.5米间发现了灰坑黑灰土,有别于浅层地表的耕植土和更深层的自然生土。李永军说,此次声波勘探成果为后续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若在发掘过程中得到验证,声波无损勘探技术将会在大型古遗址勘探中得到更广泛应用。

不仅是一次科技+考古的“破壁”新实践,这场勘探也是我市为科技企业开拓产品和技术应用场景的实际行动。王海波告诉记者,该技术本是为了运用于水利、水电行业及地铁、隧道等地下空间开发。“没想到拓展出了全新应用场景。”据介绍,公司近期已与南京博物院达成合作,入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未来这项“锡产”高科技有望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发挥更大效用。(朱冬娅)

责编:杨梦媛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