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江阴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援重点防控地区,群防群控、万众一心打赢疫情阻击战。疫情当前,江阴市委宣传部吹响文艺战“疫”集结号,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担当、快速反应,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踊跃投入战“疫”主题创作。江阴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担当,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主题文学作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新冠肺炎,鼓舞全市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凝心聚力创佳作 聚焦一线助抗疫
同饮一江水,并肩战“疫”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江阴文艺工作者用笔做刀枪,用歌声,用书画,用镜头,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通过文学、歌曲、舞蹈、书画等载体,以诵读、视频等形式,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凝聚国魂民心,奏响民族强音。
江阴作家用手中的纸和笔扛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化成一首首一篇篇感人的诗文。作品表达了“满心祈愿送给武汉”的温暖、对“逆行者”的赞美、“向病毒宣战”的勇敢、“一座城停止流动”的疼痛、“同饮一江水”的深情以及“春天就在不远处”的期盼……用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以笔作枪,心系疫情前线,纷纷为时代英雄立像,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了一批直面疫情的书画作品,以笔墨助力白衣天使,讴歌英雄,向英雄致敬。市美术家协会创作了中国画《抗疫斗士钟南山》、速写《守卫》、钢笔画《抗疫勇士》、抗疫主题海报设计等330余幅作品。书法家协会创作书法作品百余件,与市美术家协会联合承办江阴文艺战“疫”主题书画作品线上展览20期。
每一个快门对焦的地方,都是同舟共济的身影,每一次“卡嚓”声响,都是共克时艰的脚步。市摄影家协会30多位会员,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春节假期和工作便利,与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一起,将镜头对准了抗击疫情一线,创作摄影作品上千件,记录着感动的瞬间。
“武汉江阴心相连,本应风雨共同舟。黄鹤楼、兴国塔,您安好,我无恙。愿春暖花开疫情去,乌云散尽楚天晴!”市音乐舞蹈家协会成员在策划者、演奏者、表演者、制作者等无法直接见面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精心构思整体方案,采用远程合作、分头完成、集中合成的办法进行制作。音协副主席顾黎强,不顾感冒及眼疾复发,带病创作,并亲自编曲、演唱,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江阴第一首抗疫原创歌曲《平安归来》,该歌曲也是江阴市第一首登上学习强国平台的抗疫歌曲。
线上线下协调联动 精神食粮“不断档”
自江阴市启动疫情一级响应后,江阴市各大文体场馆、文博机构全面闭馆,全市暂停举办文艺演出、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各类人员聚集活动90余场次。如何让市民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便捷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想方设法增加线上文化资源供给,贴近当下公众需求,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江阴文化云”平台的文化信息资源集成优势,为市民奉上丰富多样的“网上文体旅营养餐”。
疫情期间,“江阴数字图书馆”全天候免费提供260多个数据库、3.8亿条数据资源,包括310万种中文图书、5820万篇中文期刊论文、6000万条中文报纸文献、10872万篇外文期刊文献;提供超过百万册电子图书、2万集视频、3000余种电子期刊、数千集有声读物、海量报纸文章以及中外文献数字资源;微信公众号提供有声读物44万余集、计13万多小时;共享工程支中心提供7000余部视频。市文化馆推出“文化网约”专栏,为市民提供五大板块、45个分类、上千种数字资源。市博物馆推出“线上送展”“线上社教活动”,介绍江阴馆藏精品,并普及瓷器、玉器、书画、金银器、钱币等相关文物知识和互动体验活动;刘氏兄弟故居推出APP线上观展,让人了解刘氏三兄弟生平,欣赏其作品;高城墩良渚文化陈列馆建成了网上360度实景观看的虚拟展区,让市民“零距离”接触展品。“江阴文体旅游”公众号还推出居家运动、广播体操等线上体育健身活动教学系列短视频、江阴景点介绍等系列推介展示。
“作为奔赴战场人员的家属,含泪听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卡口抗疫前沿,我也是其中一员,看到这个,我热泪盈眶。”在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原创MV《让世界充满爱》下,市民的评论令人动容。抗击疫情以来,市融媒体中心各部门还发布了多张海报,将当天新闻焦点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并引导市民通过扫码进行阅读和观看,通过摄影、手绘等形式呈现,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可看性、可读性。
淬火弥坚,春迟花繁。疫情之下,江阴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一腔热忱,用文艺的力量凝聚起群众抗疫的精神合力,鼓舞群众众志成城,共同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