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开年,因为新冠肺炎病毒的出现,美好的相守骤然间被按下暂停键。今天这四对奋战在抗疫防控一线的夫妻告诉你——
“平安回家,是我们的约定”
丈夫:如东县烟草专卖局稽查一中队 邹文彬
妻子:如东县人民医院传染科护士 桑合珍
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如东烟草在6日下发通知,希望大家报名组建“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配合灯塔社区,对昆仑花苑、东元公寓两处小区实施24小时防疫值守。
“我是党员,我先上。”收到通知后,邹文彬第一时间申请参加。但如东烟草副局长姜雪峰的第一反应却是,“你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就不要去了。”“有我们值守,你就放心吧。”稽查一中队队员沈杰也在一旁劝道。
几年前,邹文彬的大女儿身患尿毒症,虽然经过换肾手术,但需要每天定时服药,小女儿也才3岁,都需要人照顾。而身为传染科医护人员的妻子,这段时间根本顾不到家庭。
邹文彬却执意要参加,“我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坚守在战‘疫’一线。况且我女儿的身体状况很稳定,你们不用担心。”
就在邹文彬守在小区门口的时候,接到爱人桑合珍的消息,她要和同行们一起,驰援湖北黄石。短暂的错愕之后,他立即鼓励道:“我支持你,家里不用担心,有我呢。”
“作为一名传染科高年资护士……特申请加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线战斗,为防疫、抗疫战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望领导批准!”10日,在接到增派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紧急通知后,桑合珍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11日早上7点,邹文彬回到家,帮妻子收拾好行李后,又将她送到南通,和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汇合。上大巴前,邹文彬与妻子相视一笑,各自奔赴“战场”。“那时候其实特别心疼,一想到她要一直穿着防护衣,不能吃不能喝,心里就挺难受的。”说到离别时,这个大男人也湿了眼睛。
11日晚上,到达黄石的桑合珍和邹文彬通了一次视频。“你要注意做好隔离措施,接触病人要小心,要保护好自己。”“好的,你工作中也要戴好口罩,注意安全。”……
“平安回家,是我们的约定。”邹文彬说,相信妻子一定能战胜这次考验,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在这里守护好防疫一线,与她并肩作战。
本报通讯员杨阳 本报记者何家玉
“疫情面前,我肯定会支持她”
丈夫:启东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一中队 袁健健
妻子: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护士长 占红霞
“今晚,我还在高速卡口执勤,突然得知妻子明早要去湖北参加救援的消息”,2月10日晚10点半,启东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一中队副队长袁健健,急忙拨通了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正在准备行李的妻子简单讲述了请战赴湖北黄石参加救援的经过。放下电话,袁健健的心久久未能平复。
袁健健的妻子占红霞是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的护士长,从春节至今,夫妻二人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一个在一线路面和卡口执勤,一个负责发热病人前期处置,上小学的孩子也寄放在乡下奶奶家。向组织递交请战书时,占红霞没找到机会跟丈夫好好说,怕他担心,索性先瞒着。当医院指定她和传染科另一名同事出征时,她没有犹豫,立即着手相关准备工作。
次日凌晨3点,执勤结束的袁健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此时妻子已经入睡。看着即将奔赴疫区一线的爱人,他心中百感交集。
清晨5点,睡了不到两个小时,袁健健穿上警服送妻子到集合点。“说句实话,我心里非常不舍得她去,但是疫情面前,我肯定会支持她的!”袁健健哽咽着,说出了心头不舍,这个平时果敢刚毅的警察哭得像个孩子……
“你支援湖北,我守护家乡。加油,平安归来!”擦干泪水,与妻子相拥道别,袁健健用最朴实而坚毅的方式,为妻子加油鼓劲。 本报记者黄海
“相互支持
就是最好的礼物”
丈夫: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 尹中波
妻子: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控感科 季楠
“老婆,饭菜在桌上,回来记得热一下再吃,我先睡了,后半夜要去城北查控点站岗。”“晚上会冷,厚的毛衣在枕边,醒来穿上,等我回来送你。”这是一段看起来很普通的对话,而对于市六院病理科主任尹中波和他的妻子——控感科季楠来说却是最温暖的情话。当被问及这个情人节有给对方准备礼物吗?他们说:“相互支持是最好的情人节礼物。”
自南通六院承担南通北查控点24小时体温监测任务以来,尹中波作为业务科室学科带头人,除了要承担日常的临床业务工作外,他还主动请缨到该查控点工作,并且主动承担了最辛苦的夜班。由于不会开车,当遇到需凌晨1点上下班的排班时,妻子季楠就主动承担起深夜接送的“车夫”工作。季楠说,这个情人节最大的愿望就是,等疫情结束后丈夫赶紧把车学起来,让自己也当一回乘客。
在尹中波的眼里,妻子是他最坚实的“防火墙”。季楠跟同事每天奔波于各个科室,防护培训、消毒隔离,一遍遍示范,一次次考核,一次次应急演练,只为交给一线医务人员最安全的自我防护,当疫情真正到来时,医务人员能临危不乱!
由于工作忙碌,15岁的女儿在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只能吃泡面,整整一箱泡面已经能看见箱底。孩子说:“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有对在医院工作的老爸老妈,但是他们两个人每天加班加点,多希望能跟爸爸妈妈一起吃一顿饭啊!”
本报记者冯启榕 本报通讯员徐燕 张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