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为城市边缘人幸福“安家” 34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为“新海门人”
2020-12-15 10:34:00  来源:南通日报  

室外气温临近“冰点”,南通海门区救助管理站里暖意十足。让曾经的流浪乞讨人员海福玉为之欣喜的,不仅仅是不用再流落街头,更重要的是,在这座城市滞留6年多的她,正式成为了一名“新海门人”。

“出生:1951年1月1日;住址:海门街道新海路538号……”这是海福玉刚到手的新身份证上的信息。海门区社会福利院院长蔡银燕介绍,2014年,海福玉在路边乞讨,被救助站工作人员发现。刚进站时,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同时伴有智力上的缺陷,“我们为她取名海福玉,‘海’和‘福’取自海门福利院。年龄无从考证,我们就根据她的体貌特征,估计了出生日期”。

蔡银燕说,与海福玉一起成为“新海门人”、落户海门区社会福利院集体户的,还有33名流浪乞讨人员。“根据政策,区民政部门已将他们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享受城市‘三无’人员特困供养和医疗保障,生病就医享受市民待遇。”

“决胜全面小康,流浪者等城市边缘人群不能成为被遗忘的人。”海门区民政局局长江华介绍,2017年海门区投入1000万元高标准建设救助管理站,活动室、餐厅、浴室、观察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即便是肢体残疾、身患疾病的流浪者,也能得到专业照料。

“为便于帮助这些‘新海门人’寻找家人,我们现仍将这部分人员安置在救助站内生活,通过生活上的跟踪服务,帮助难以沟通的救助对象渐渐打开心扉,密切关注状态恢复情况,确保不落下一个有效线索。”蔡银燕说,通过千方百计的比对找寻,去年以来,已帮助11名落户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与家人团聚。

“落户安置是关爱流浪者的重要一步,但不是最后一步。”采访中,江华打了一个比方,“关于故乡的记忆,就好比‘破碎的拼图’,不知何时才能将它拼凑完整,但每拾得一块,都让工作人员为之欣喜和振奋。”她说,下一步,区民政部门将继续整合资源,拓展寻亲渠道,更大程度上发挥“救急难”的临时救助职能,为长期滞留人员提供可持续的、更全面的兜底保障,让流浪乞讨人员在“避风港”里真正感受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本报记者 李彤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