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方言童谣,抹不掉的家乡记忆
2021-03-22 08:40:00  来源:江海晚报  

童谣也称儿歌,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童谣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专家认为要引导孩子们多学儿歌,多吟诵有地方特色的古民谣,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儿歌大赛别开生面

“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插云霄。”19日,南通市银花苑幼儿园举办别开生面的儿歌大赛,迎接世界儿歌日的到来。小朋友们表演了《南通三塔》《大奶牛》《数青蛙》等儿歌,坐在第一排的5对双胞胎,在比赛中表现突出。

中班的双胞胎兄弟钱熠晗、陈熠辉,除了会说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还会不少绕口令和三句半。去年10月份,爸爸妈妈为兄弟俩报了课外主持人班。“在幼儿园学儿歌与在课外班学主持相得益彰。”妈妈陈珊珊介绍,儿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自信心,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中班汤志娟老师介绍,该园小朋友每学期学习6~8首儿歌,毕业时能朗诵40余首。教学中,教师运用整体教学的理念,通过一些图画、实物等辅助工具使小朋友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儿歌,为他们创造一个想说、敢唱、喜欢说、有机会唱的良好环境。

汤志娟认为,幼儿学习儿歌是传承历史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当孩子们哼唱起彰显南通乡土文化的《南通三塔》时,对南通的历史就有了一个形象的了解,“三塔是狼山顶的支云塔、五福寺(现为个簃艺术馆)内的文峰塔、天宁寺内的光孝塔。”儿歌易记易背,健康向上,它会让孩子们心情愉悦。孩子们在朗朗上口的儿歌声中成长会受益终身,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流行歌曲挑战童谣

“暖阳下,我迎芬芳,是谁家的姑娘……”2019年年底,一首《桥边姑娘》迅速爆火,成为当时最狂热的网红神曲。今年1月23日,该曲还获得第二届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年度十大热歌奖。

“除了《桥边姑娘》,不少孩子还会唱《陈情令》《对面的小姐姐》《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等网络歌曲。”谈起流行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市银花苑幼儿园园长沈雪梅显得有些担忧。她告诉记者,流行歌曲引领时尚,一些青少年为之痴迷,少数疯狂的“粉丝”时有惊人的追星之举。

沈雪梅认为,幼儿用稚嫩的童音演绎流行歌曲是一种错位的文化。流行歌曲不一定适合儿童,而唱诵儿歌才应该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娱乐活动,“南通本地小孩,最好还要能用南通话吟诵通城古民谣。”

汤志娟在班上做了一个统计,该班共35位孩子,会说南通话的幼儿只有三人,其中说得很溜的仅张汪洋小朋友一人。“儿子20多个月大时,是爷爷奶奶带的。”妈妈汪宇辉介绍,她和丈夫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南通人,“大女儿从小跟着我们,反而不太会说南通话,因为我们在家交流多用普通话。”

毛焕坤小朋友的家长陈乜说:“我是南通人,丈夫是安徽人,儿子听得懂南通话,也会说一些。”陈乜认为,南通话区域性较强,要留住乡音,孩子们还是要多学学有南通地方特色的古民谣。

把根留住传承文化

“数脚绷绷,绷到狼山,狼山脚底,猪头牛头……”当78岁的钱吉华和80岁的喜棠,在社区表演《南通古民谣集》节目时,总能引起台下老人们的共鸣,气氛热烈时,台上台下齐声吟诵。钱吉华是南通大学退休教师、崇川区新城桥街道侨友艺术团团长,她与好友喜棠一起致力于通城古民谣挖掘、整理工作,曾出版《南通古民谣集》画册。

“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桥,陆洪闸……”市实验小学的同学们都会做一套方言广播体操,由该校体育教师陆佳创编。校长张洪涛说,学校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增加对南通本土文化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情感的认同度,“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朗朗上口的方言童谣操,成为孩子们抹不掉的家乡记忆。”

“儿歌,是语言的珍珠、智慧的钻石,甚至可以说是儿童的人生启蒙者。我在上中学时期,就开始儿歌创作,成为市儿歌创作组的成员。儿歌创作组成员也就是五六人,其中就有后来成了著名教育家的李吉林和成尚荣。回首往事,可以说是儿歌培养了我对文学的长远兴趣,让我终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与研究。”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清说,开发心智、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语言能力,最好是儿歌。特别是牙牙学语时以儿歌为好,不一定要选择唐诗。要让儿童多听、多读、多背儿歌。方言儿歌还是地方语言的活化石,保存了方言,有利于孩子学习地方语言,矫正生硬的发音。

记者尤炼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