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一把锥形刺刀高高耸立、直插云霄;三角形碑基正面,“谢家渡战斗纪念碑”八个大字熠熠闪光。
这是一场载入抗战史册的著名战斗。1942年9月25日,在位于原五甲、二窎、北兴三地交界处的谢家渡附近,我抗日军民在粟裕等指挥下,毙、伤、俘日军大队长以下百余人,创造了凭河而击、全歼来犯日伪军的范例。次年,新四军军长陈毅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以6个战例说明“一年来军事斗争之大端”,其中首个战例即为谢家渡战斗,并指出“这一战役之意义,在于阻止了敌伪下乡挺进之企图”。
谢家渡战斗纪念碑所在地,位于通州东社镇境内。
东社,人杰地灵,红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先后走出了七名共和国将军,一名工程院院士。“用红色教育激发革命基因,用红色文化传承革命基因。”东社镇党委书记曹铖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镇党委充分用好谢家渡战斗纪念碑等红色资源,围绕“学党史祭英烈、守初心担使命”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全镇党员干部在感悟革命精神中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全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位于东社镇南部的东平村,智能玻璃温室里培育10余天的芦笋苗刚刚破土。“整个育苗期大概需要六七十天,之后就可以到田里定植了。”季方萍家庭农场负责人姜朝晖介绍,温室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对温度、水分、光照强度等自行调节,为芦笋提供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未来,这里培育出的芦笋苗,预计可辐射农户200余户,年产值可达700万元。
姜朝晖夫妇种植芦笋十余年,通过芦笋新品种实验试种示范、大棚内套小拱棚加铺地膜等技术,优选出早生优质高产芦笋新品种,被列为江浙沪芦笋主要推广品种。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芦笋正在成为东平村的富民产业。村第一书记邓迎春说,远期东平村芦笋种植规模将达到1000亩,并依托芦笋种植发展健康餐饮和芦笋采摘体验,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生态模式。村里还引入高端草莓种植项目,探索“国有资本搭台+集体资产入股+社会力量运营”的产业创新管理机制,打造村营收入增长的新模式。“东平村现有耕地已有九成流转。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芦笋、草莓等规模化产业就地就近转化增值,让农民更多地分享深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
东平村是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试点村。列为试点两年多来,当地突出以培育特色产业“固本”、以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塑形”、以传承特色文化内涵“凝魂”、以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强体”,努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方案”走向“实施”、从“设计”走向“实践”。沿村里的健身步道缓行,路旁利用原来闲置房屋改造的三栋不同时期民居,生动叙说着当地百姓生活的时代变迁。“这些年变化太多了,晚饭后在这里走一走,或者看看乡村大舞台的表演,心情很是舒畅。”14组村民季云峰说。
“以东平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增强乡村活力。”曹铖介绍,通州七大片区特色发展格局中,明确东社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城市生态涵养区。围绕这一定位,东社正扎实推进“产业提质、生态提标、民生提效、文化提优”四大行动,着力打造“一带二园三片区”(平海公路沿线、东社工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唐洪片区、东社镇区片区、东平特色田园片区)发展框架,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记者 徐亚华 汤晓峰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