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扬时代新风新貌,建文明和谐之州”主题,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为民惠民,坚持常态长效,着力推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全力以赴争取实现全域文明城市。
一、从“创奖杯”向“重口碑”转变,打造文明创建新常态
贯彻落实中宣部《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方案》精神,适应文明城市建设日常监测“无感无扰”要求,研究制定改进创新文明创建措施办法,建立日常评估管理和问题反馈整改机制,着力推动从“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一是关注民生抓创建。畅通公众参与机制,每年通过意见箱、热线电话、12345平台等渠道,梳理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清单,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1号文件,由市职能部门牵头抓好农贸市场、车辆停放、飞线充电、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12项重难点项目。二是紧盯问题抓创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对创建情况进行分片区摸底排查,重点梳理反复出现、老百姓反映强烈或意见较大的问题点位。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微改造、微治理行动,以问题逐个突破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提升群众对文明创建工作的认可度、获得感和满意率。三是活动引领抓创建。组织开展“垃圾不落地 扬州更美丽”行动,聚焦烟头不落地、不随地吐痰、宠物粪便及时清理、垃圾入桶不落地等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和治理,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开展“文明有礼扬州人”系列活动,全面推进文明交通、文明窗口、文明旅游行动,提升重点领域的文明程度。四是精准施策抓创建。扬州是旅游城市,景点集中在老城区,针对一些主次干道每到旅游旺季容易出现车辆乱停放、地面垃圾乱扔的问题,采取开放机关单位停车场、增派志愿者宣传引导、加大交通疏导力度、增加环卫保洁频次等方式加强管理。
二、从“文明城”向“乡风好”拓展,培育城乡文明新风尚
注重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一是组织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制定出台实施细则,对农村培育道德风尚、推进移风易俗、改善人居环境等进行全面部署。持续推进“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宣传引导,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文明实践活动,将一道道文化大餐、一项项惠民服务、一阵阵文明新风送到群众面前,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布倡议书,制作公益宣传画,利用电子屏、公示栏、公交站台等进行公益广告宣传,引导文明村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群众参与黑臭水体、暴露垃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坑洼路面、非法小广告等问题的治理,改变农村整体面貌和百姓生活质量。三是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巡演。紧扣移风易俗主题,组织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乐于接受的优秀节目,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巡演,“文明扬州”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扬州学习平台等进行集中展播,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精神富民。
三、从“一枝秀”向“满园春”蝶变,绘就全域文明新画卷
扬州将不断巩固提升市区和高邮、仪征的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加强对宝应县争创第八届全国文明城市的指导服务,力争早日建成以县为单位的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一是对标对表,研究吃透测评体系。认真研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将印发的新版全国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组织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培训班进行专题辅导,并通过日常答疑、实地调研等方式,帮助创建一线同志掌握标准、提升能力。针对文明交通、文明养宠、环境卫生、公共秩序、无障碍设施、消防设施等重点项目,强化责任分解,做到逐项突破、整体提升。二是完善机制,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着力在高位统筹、协调各方、赋能赋权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协调会商机制、暗访检查问题反馈整改落实机制,适时召开专项工作机制成员会议,利用部门合力推进问题解决。三是攻坚克难,落细落小提升质效。指导宝应县将组织实施12项重难点问题、14类老大难点位攻坚行动,推动50多处边角地、40个老旧小区、2万平米背街小巷等点位整治改造。定期梳理12345热线投诉工单,对城市文明建设方面未办结、答复不满意的工单进行跟踪协办。常态化开展实地暗访检查,及时点对点反馈部门进行整改落实。组织镇区之间的学习交流和互查互动,每季度开展南北中三片区乡镇创建观摩活动,提升整体创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