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应有之举。今年以来,南通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三分类”到“四分类”,从小区试点到覆盖城乡,垃圾分类越来越精准,治理体系越来越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的“轻松感”正加速向南通全域传递,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96.6%,生活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到100%。
垃圾分类培养持久良好的文明习惯
23日早上8:30,家住崇川区学田街道天龙逸园的张美娟拎着3袋在家就分类好的垃圾来到小区门口的垃圾分类厢亭。“定时、定点、定人督导的管理制度很有效,小区环境变好了,垃圾量也减少了。”
今年1月,南通主城区开始推行“三定一督”垃圾四分类试点。“三定一督”为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居民在固定时间段到集中投放点分类投放垃圾,垃圾厢房和投放点开放时间为上午7:00~9:00,晚上6:00~8:00,其余时段禁止投放垃圾。
崇川区城东街道东昇花园一期为试点小区之一,除了设置垃圾分类回收屋,街道还安装了智慧督导广播和监控。“在这种‘智慧’模式下,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已逐步养成,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有人经过垃圾房,智慧督导广播就会感应并播放宣传语录;垃圾乱扔在垃圾房前广播也会立刻警示不要乱丢,还会被监控拍下。
垃圾分类“持久战”重在习惯养成,而习惯养成的前提是要有环保意识,了解垃圾分类意义以及如何分类。“四分类”厢亭和垃圾桶分别为4种颜色,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等;绿色代表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蔬菜瓜果等;红色代表有害垃圾,比如废灯管、废药品、废杀虫剂等;灰色代表其他垃圾,受污的一次性餐具、厕纸、卫生纸、烟头等都属于其他垃圾。“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和技术的进步,普通干电池都已经是碱性电池了,现在市面上主流的干电池不含有或仅含有微量汞,不会对人和环境造成伤害,而纽扣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等铅蓄电池和镍镉电池仍需作为‘有害垃圾’进行回收。”市城管局垃圾分类管理处处长施麒华介绍说,为了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以及垃圾怎么分类,通过入户宣传、创新投放模式、设置奖惩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分类投放质效。
“爱分类”助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
为了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率,今年以来,崇川区在辖区多个小区投放了近400台“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1公斤的可回收垃圾可获得1元,满20元后可以提现,操作方便,还可以减轻垃圾分类房的压力,较受年轻人欢迎;为了让小区居民更好地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全市撤桶并点的小区基本都设置一个“误时点”,延长垃圾分类时间,专为无法在规定时间投递垃圾的居民准备,以免居民乱丢行为或者垃圾在家中堆积。
在崇川区的“爱分类·爱回收”末端分拣工厂,记者看到占地8000平方米的厂内设倒包区、分拣区、打包区、周转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居民投递的可回收物经过智能回收机、中转站之后,最后被集中运送到分拣工厂,过磅后自动计重,经由半自动人工分拣流水线,分拣为塑料、纸类、金属类、织物类、玻璃等5个大品类以及每个品类下的细分4品类,最终精细分拣到40个品类以上,日分拣量可达42吨。分拣完成的可回收物被压缩打包后,直接送到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最终“变废为宝”。
“比如我们回收的pet瓶,经过再生处理后,可以‘变身’雨伞、T恤衫、手提袋等各种物品,5个矿泉水瓶经过再生处理之后,可以制作一把环保伞。”“爱分类·爱回收”南通负责人甫太兵介绍,通过把可回收物从生活垃圾里分离出来,可以让这些再生资源免于和干垃圾一起被焚烧填埋,让它们物尽其用、循环再生。
分拣工厂里还有一块数据大屏,上面能看到崇川区各个小区实时的投递和清运数据,比如,观音山街道的居民在“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里投递了2kg的废纸板,5秒内大屏上就能看到数字跳动。从源头回收到末端分拣,每个环节的数据都直接进入运营系统,全流程都可以追溯,并在大屏上呈现,帮助运营团队实现科学运营和精细化管理,还能协助政府管理部门全面了解居民可回收物投放行为规律,更好地进行决策。
破解安置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阿姨,记得把厨余垃圾投放到指定垃圾桶里,晚点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来收!”陈桥街道丽康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小顾上班时经过垃圾分类收集亭,提醒居民注意垃圾分类投放。今年以来,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的基础上,为不断提升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质效,提高广大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意识和投放准确率,陈桥街道将“三定一督”试点小区建设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通过实地走访、摸清底数,打好党建+垃圾分类“组合拳”,做实垃圾分类“绣花工”,破解安置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天和社区的巡查员程宗浦是小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巡查时,看到丢垃圾的居民,便积极引导他们将垃圾进行分类,然后正确投放到“可回收”“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桶里。自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攻坚行动号角吹响以来,陈桥街道垃圾分类宣传者们又多了一重身份,主动加入到文明城市长效管理队伍中,为市容环境管理注入新动能,打造“城管+社区+物业”三位一体长效管理创新举措,垃圾分类逐渐转化为小区居民持久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我们在全市1384个小区、1955个单位、农村6个乡镇全域和505个村开展了垃圾分类管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96.6%,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到100%。”施麒华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提高垃圾分类小区的智能化监管水平,市城管局打造的南通市垃圾分类信息化智能化系统被省住建厅评为2021年全省垃圾分类和治理创新项目;力争到2022年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四分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各个环节能力相互匹配,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集中处理率达到92%以上。推进分类投放系统建设,提升设置标准,推进一批居民小区便利化、精细化、人性化功能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
(记者蒋娇娇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