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南通市“陌邻”变“睦邻”,幸福就在身边
2021-12-24 09:58:00  来源:江海晚报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细胞”,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社会加速转型,“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由此带来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城市基层从过去政府为主导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多年来,崇川区持续不断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前不久,该区荣获社区治理领域最高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江苏共4家,南通唯一。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崇川区创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邻里+”案例。通过“邻里+党建”,崇川构建起以邻里党支部为核心、以“邻里和谐促进会”为主体,专业、志愿、共管三组力量,履行协商议事、志愿互助、睦邻活动等职能的邻里自治组织架构体系,培育出闻名全国的新城桥街道“小老”帮“老老”巾帼挽霞助老服务、和平桥街道北濠桥社区“康伴计划邻里行”、观音山街道青龙桥社区葡萄园等服务品牌。

“邻里+服务”,托起满满的幸福

每月两次上门按摩腿,还带着去参加社区的文体活动,在社区老姊妹的帮助下,曾因中风卧床多年的凌建华生活不再单调乏味。2017年起,任港街道黎明社区“康伴计划”将凌建华纳入首批服务对象,社区志愿者不仅为她提供康复服务,还关心她的心理健康,帮她寻找快乐。

“老老人有人照顾,小老人有事忙碌”,已成为黎明社区的动人景象。任港街道黎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管伟介绍,辖区内有黎明花园、阳光花园等5个小区,共3600户居民、11000多人。近年来,社区老年居民占比越来越高,60岁以上老人有28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150余人。

“一边是高龄、半失能、半失智及生活不便的‘老老人’,一边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小老人’。”管伟说,2018年年初,黎明社区设立“康伴互助”为民服务项目,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小V志愿服务体系”为依托,崇川爱德社会组织、“舞动阳光”志愿服务队为主体的“2+2”服务新模式,让“老老人”得到照顾,让“小老人”发挥余热。

“邻里+服务”,托起受益者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区民政局副局长姚国泉介绍,崇川实施“一邻一品邻里”公益微项目,每年区财政安排不少于200万元、街道层面安排不少于20万元、社区党建为民服务资金列支5万元,实施公益助力计划以及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购买服务,丰富邻里服务供给。

在崇川各邻里,常年活跃着2100多支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每年完成各类服务项目6000多个。志愿者不仅大大延伸了公共服务触角,用“共性+个性”的方式,因地、因需提供服务项目,其中,既包括“帮困助残、为老为小、文化体育”3类公共服务项目,也借助社会资源和社区内生资源在邻里设置个性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邻里+自治”,大家的事大家议

“老姐妹们带孙子孙女下来玩,装了这些椅子,方便多了。”让季桂红感慨体贴的椅子,是钟秀街道花半里小区里新安装的公共座椅。

花半里小区游园众多、环境宜人,但却没有歇脚的地方。小区老人小孩众多,“无处可坐”成为居民们的小烦恼。

顺应群众需求,中心村社区将“花半里小区座椅增补提升”列入了今年为民服务项目。社区借助“书记下午茶”平台,邀请建设方、政协委员等方共同商议,并让居民代表自行选择方案样式。同时,通过实地走访、模拟路线,现场确定公共座椅安放地点。最终,20张木制铁艺休闲座椅在花半里落了脚。

花半里小区公共座椅的安装,是中心村社区“书记下午茶”平台解决的实事之一。中心村社区企业多、市场多、小区多、外来人口多,如何加强社区治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2018年,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创新设立“书记下午茶”书记接访制度。

“刚开始,‘书记下午茶’每月一次;如今是‘有需要就开展’。”中心村社区党委书记张伟介绍,对于居民提交的问题,社区按“红”“黄”“蓝”三色清单进行心愿分类,即,蓝色代表社区能够办结的、黄色代表需要街道统筹协商的、红色代表需要向上级工作组反馈推动解决的。

“书记下午茶”,全程由社区居民自主自愿参与,形成居民自治、推动问题解决完整的闭环过程,畅通民主议事“内循环”,以及由机关部门推动、社会力量协作,构建解决问题“大循环”机制。

“‘书记下午茶’在解决民生实事的同时,也在引导居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张伟表示,由“被动等”变为“主动问”、“转交办”变成“直接办”,这样的基层治理更有人情味、有亲切感。据悉,今年依托“书记下午茶”平台,社区目前已完结民生工程6项。

邻里“议事式协商”“一事一联盟”项目、群众评议……崇川区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邻里+自治”形式,营造“邻里事、邻里议,邻里人、邻里评”氛围,充分激发邻里自治潜能。

“邻里+社工”,让优秀人才走向一线

崇川在全省率先实行通过面试优先录用优秀退伍军人加入社工,并鼓励社工参加全国社工师职业资格考试,提拔、奖励表现突出的社工,不断推进队伍优化。

巡查、发现垃圾、拍照留存、清理垃圾……21日下午3时许,城东街道濠东社区的邻里社工黄孙刘又开始在莲花苑小区展开卫生巡查,近两年的基层历练,让这位退伍军人成熟了许多。

2019年12月,从云南退伍的黄孙刘通过崇川区社工招聘成为一名“小巷总理”。历经防疫洗礼,他发扬退伍军人敢打硬仗的品质,迅速融入基层管理工作。今年7月,通城遭台风侵袭,普降暴雨。莲花苑小区因地势低,出现较深积水。黄孙刘一方面坚守在排水一线,配合施工队降低水位,另一方面通过网格系统,和市里有关部门汇报水位情况。将近48个小时,累了就在老仓库里眯一会儿,他一直守在小区里,直到内涝排空。

社区工作不光要有拼劲,还要有巧劲。楼道乱堆放是像莲花苑这样的老小区的痼疾,如何解决?黄孙刘一方面开展“扫楼”工作,入户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为居民寻找临时堆放场所。面对整洁顺畅的楼道,居民转变了想法,主动将堆放物自行处理掉。“楼道干净有序,邻里关系融洽,我们不好意思乱放了。”

虽然工作忙,黄孙刘也没放松学习。“马上工作满两年,就可以参加全国社工师职业资格考试了,我希望能够多充实自己,更好为邻里服务。”

推动更多优秀人才流向基层、走向一线。近年来,崇川区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邻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社工管理办法》,建立公正、择优的社工录用机制。社区按照7+N模式配备社工,落实社工待遇自然增长机制。2020年,全区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50%以上。

(记者袁晓婕 陈可 江姝颖)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