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留住乡音 留住地方文化的根》方言童谣亟待传承的话题引起市民关注。南通大学退休教师、崇川区新城桥街道侨友艺术团团长钱吉华向记者透露,多年来,她们致力于南通市井吆喝挖掘整理工作,并在舞台上呈现昔日通城街头巷尾富有活力的乡土风情画卷。
挖掘整理市井吆喝
“男声:倒桶噢——倒桶噢(二声)女声甲:(轻声)倒桶噢——倒桶噢……张妈妈,今朝可倒桶啊……”解说旁白:朋友,你个晓得,朝番子南通城里的人,家里还没有抽水马桶,清晨大早起,家家户户都要倒木头马桶,天不亮最早在巷子里吆喝的,一定是辛苦的拉粪人……
“这些昔日通城街头巷尾的市井吆喝声,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25日上午,79岁的钱吉华如是说。她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老家在十字街惠民坊。20世纪90年代末,钱吉华与好友喜棠开始抢救性地挖掘、整理南通古民谣和南通市井吆喝,并尝试在舞台上呈现。
81岁的喜棠,通城知名中医,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喜海珊、父亲喜仰之均系全国著名中医泰斗。喜氏中医世家旧居在西南营,百年沧桑,岁月留痕。“我家是一个大家族,兄弟姐妹共8人,我排行第6。”喜棠回忆说,小时候淘气时长辈教她说古民谣,“数脚绷绷,绷到狼山,狼山脚底,猪头牛头……”而街头巷尾的市井吆喝声,也是她未曾忘却的童年记忆。
舞台呈现乡土风情
2013年3月31日,南通首届“方言秀”活动在市区环西文化广场举行,别开生面的方言节目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活动由南通广播电视台主办,旨在让更多市县百姓用家乡话聊身边事,用方言传播地方文化,促进方言大沟通、文化大传播、社会大融合。
“我们团表演了《南通古民谣集锦》和《南通市井吆喝》,荣获两个一等奖。”钱吉华介绍,当时共有12名团员表演《南通市井吆喝》节目,在舞台上表演倒桶、卖栀子花和白兰花、修伞、卖老鼠药等10余段市井吆喝,全景式展现通城昔日街头巷尾富有活力的乡土风情画卷。
钱吉华告诉记者,《南通市井吆喝》节目原本由喜棠独自一人表演,后改为群口吆喝,增加节目可看性,更有乡土气息。74岁的陈德枢多次参与《南通市井吆喝》表演,他说:“市井吆喝原汁原味还原当时走街串巷手艺人的叫卖声,每一段吆喝都有手艺人和顾客之间的问答和解说旁白,上了年纪的老南通人,一听就知道。”
珍藏记忆传承方言
崇川区新城桥街道侨友艺术团建团24年,成员爱党爱国爱家乡,不计名利,激情传播江海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艺术团多次受邀在全国各地表演,还曾赴德国、法国、奥地利等20余个国家演出,先后在国内外民间文艺交流及大赛中荣获金奖68个。值得一提的是,该团团员于2011年年底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激情演唱《南通好家园》。
“把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南通话,融入、渗透到节目里,向观众们完美呈现。”钱吉华介绍,《南通市井吆喝》挖掘整理30余段,多年来共表演了数百场,经常能得到台下老人们的共鸣和互动,“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本土文化,要好好传承,留住乡音,留住南通地方文化的根,希望在通城的大街小巷还能经常听到南通话。”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清认为,南通市井吆喝是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和乡土代言,将民间文化记忆艺术化,以其独特的方言美感,诠释与演绎这片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特点,唤醒我们传承城市文化的意识,强化我们爱家乡爱中华的情感,“南通有一批自觉的地方文化守护者与弘扬者,真心感谢他们为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守住文明根脉所做出的努力。”
(记者 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