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崇川上下同心筑牢疫情防控网
2022-04-25 09:45:00  来源:南通日报  

在本轮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曾经作为南通疫情防控“安全岛”的崇川区防控压力前所未有。

市民非必要不外出,居住小区、企事业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为坚决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崇川区上下以快速的反应、果断的措施、暖心的服务,筑牢疫情防线。

在这场“战疫”中,没有人置身事外,每个主城区居民都是战斗员,环环相扣、人人尽责,崇川区上下同心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快速集结,他们努力奔跑

任港街道晨苑小区封控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采样人员等就地转岗。

4月7日,崇川区阶段性动态升级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零时起,主城区的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数万名志愿者在各自岗位上拼尽全力。

凌晨1时许,虹桥街道已开始着手道路封控工作。虹桥街道位于主城区,辖区内开放式老旧小区多。街道根据通告发布内容,对路段管理方案进行了再完善。“核酸检测工作一结束,街道马上‘就地转岗’。”虹桥街道城建办工作人员张卫锋说,因为人少、任务重,忙完核酸检测,大家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战斗,完成道路实施管控后,一夜未眠的他们又投入核酸检测的秩序维护工作中。

“就地转岗”是主城区静态管理期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以最快速度投身疫情歼灭战!”4月1日,位于任港街道晨苑社区的晨苑小区15幢、17幢被划定为封控区,其他20幢居民楼被划定为管控区。任港街道党工委按照事先制定的封控应急预案,迅速行动,八个工作组人员快速完成封控区、管控区设置。

当晚接到封控通知后,正在晨苑小区开展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立即 “就地转岗”。身套“大白”的医护人员、穿着“小蓝”的街道下沉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带着红袖套的小区保安和志愿者,还有负责物资转运的城管队员、维护辖区秩序的警务人员……又出现在了任港街道封控、管控区现场。晨苑社区工作人员连夜对晨苑小区15幢和17幢这两个核心区域进行居民的信息摸排;任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成立医疗保障组。

在疫情防控的攻坚战中,市、区两级机关党员干部响应号召,向所在地社区报名,就地转岗成为志愿者,积极配合社区做好政策宣传、卡口值守、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工作,缓解了基层人手不足的压力,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我急需癌症治疗药物,要去如东县人民医院取药。”4月13日上午,崇川经济开发区新胜社区接到居民求助——蔡女士的母亲去年在上海动了手术,医生配了一种相对罕见的癌症治疗药物,该牌子的药物在整个南通只有如东县人民医院可以配到。受疫情影响,社区已被管控多日,蔡女士的母亲已断药十天,而按照医嘱最多只能停药一周。社区、志愿者闻讯而动,社区党委书记冯海勇提供自驾车,市级机关志愿者李棱驱车赶往如东,辗转兴仁、南通(北)以及陈桥等高速路口,历时5个小时,辗转150多公里,成功配取了癌症治疗药物。

“迅速转岗”,有条不紊的背后,是崇川区的未雨绸缪。

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疫情,3月初,崇川区就启动了区级层面小区封控应急预案的研究制定,对封闭管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安全保卫、疫情防控、医疗保障、生活保障、物资保障、垃圾处置等工作明确分工,并形成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工作方案。

积极防疫,他们拼尽全力

4月12日,中沙社区世纪花城一期被划为“封控区”。按照“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要求,小区近2000户居民的核酸采样工作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需要一一上门采样,工作量陡增。崇川经济开发区社保条线工作人员陈萍积极参与核酸采样工作,并主动请缨进入花城“封控区”挑重担。就在第二天,陈萍上门为62户140余人做完核酸采样后,身体再也撑不住了,一下子坐在台阶上,浑身直冒虚汗。原来,她当天急匆匆地赶往花城时被电瓶车撞了一下,为了不给其他志愿者添麻烦,也不想让居民久等,她强忍着疼痛苦撑了三个多小时,送医检查后才发现锁骨已经骨折,需立即手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不仅有无数像陈萍一样拼尽全力的人,各街道、社区也在积极想办法、出实招,让疫情防控更高效、更实效。这些都成为主城区疫情防控的基石。

通知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时,“听不入耳,喊不出门”;核酸检测排队时,不按2米线规定,硬要往前挤;做完核酸检测在小区内聚集聊天,怎么劝也不当回事……在天生港镇街道龙潭村,覆盖面广、更节约人力的无人机搭载高音喇叭,变身会飞的“宣传员”。面对没有智能手机、记不清个人信息的老年人及临时流动人口,龙潭村在核酸检测现场张贴二维码,有智能手机的住户,每天自行扫码填报;没有手机或不会用的,就在采样现场提供身份证登记。小区内设的两个核酸检测点,都配备了身份证读卡器,只要把读卡器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好,将居民的身份证放上去扫一扫,就能识别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住址这些完整信息,对于辅助完善人口普查、“敲门行动”等方式建立的居民信息底册非常有效。

文峰街道经济活跃度较高、各类生产要素较全,共有18幢商住楼宇,常住人口2200余人,10个工地近1300名封闭管理的建筑工人,千家惠、吉麦隆等商超,移动公司,酒店宾馆等基础保供单位近1000位值守人员,还有红星路、沿河路沿街商户看守人员……在区联防联控指挥部、市公交公司的支持下,文峰街道创新“流动核酸采样车” ,大大提高全员核酸检测的覆盖率,细化点位覆盖人群,加快核酸采样工作进度。

崇川疫情防控措施动态升级调整后,地处老城厢的城东街道遇到一个难题:辖区老小区多,而且多是无物业、没围墙的开放式小区。在工农路、濠南路、濠东路、人民路合围起来约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银花苑、森大蒂花苑等10多个小区,多一点的40多幢楼,少的只有两三幢。街道将区域内与外界打通的支路封锁,让10多个小区“变身”为一个“大小区”,类似一个现代“里坊”,并将核酸检测采样点也移入。这种方式既减少人员聚集,也能抽调更多力量用于社区的日常服务。

双向奔赴,他们温暖城市

“我是病人的妹妹,在长沙生活,无法及时回南通,还好有钟秀街道城北村社区的热心服务,让我们很暖心。”4月12日,钟秀街道城北村社区收到一封来自长沙的感谢信。原来,就在前一天,远在长沙的顾女士突然联系不到家住御锦城1号楼患病的姐姐,焦急中,她拨通了社区的电话,希望社区干部能前往查看情况。社区干部姚志清和物业工作人员立刻赶到患者家中,为昏迷的患者拨打了120,经抢救后病人转危为安。

家住城东街道北郭东村的杨舜华老人,平时由保姆负责照料。可随着儿子所在的地区被划为封控区,保姆也因为防疫要求无法出门,吃饭成了老人的“老大难”。最初几天,“微网格长”吴征做饭给老人家送餐,郭里园社区得知后将爱心接力棒接了过来,每天给老人订餐。这场在这疫情管控下的“暖心接力”,传递着尊老爱老的守望相助。

在接到进入封控区组成防疫服务专班通知前,虹桥街道跃龙社区党委书记江韩兰因连续两个月的饮食不规律、近半个月严重睡眠不足胃疼了好几天。进入小区之后,她苍白的脸色引起了热心居民冯阿姨的注意。冯阿姨不仅拿出了自己的闲置房屋当作防疫专班的休息室,还拿出了晒得蓬松柔软的被子让江韩兰小憩,并为她熬了一大锅热粥。

“我年纪大啦,这些钱请社区采买点防疫物资,算是我为防疫贡献一些微薄之力。”9日,家住和平桥街道万象西园的老党员陆身兰来到颐和社区,将1000元爱心款送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高建芳手中。这是2020年以来陆身兰第五次来到社区爱心捐款,除四次为疫情防控助力外,她也为郑州汛情慷慨解囊。两年来,陆身兰先后捐款6900元。家住任港街道城港社区的老党员钱秀华也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4600元支援社区抗疫。

在狼山镇街道,当广大医护人员、机关党员干部、居民志愿者纷纷化身“大白”“小蓝”奋战在抗疫一线,为守护辖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付出不懈努力时,爱心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心居民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抗疫一线捐赠物资。两个大西瓜、一箱早餐奶、一大袋苹果、一大碗热乎乎的油饼、香喷喷的鱼汤和热菜……居民群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一线防疫工作的支持,点滴爱心汇聚成抗疫的暖流,传递着必胜的力量。

疫情无情人有情。这些天来,一个个爱的音符在崇川大地上奏响了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旋律。这样的双向奔赴,既是市民对防疫人员真挚的感谢,同时也是疫情大考之下普通人的责任与担当。

又是一年春好时。在这个春天,崇川福地上,所有崇川人携手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星星之火在守望相助中形成燎原之势。尽管目前疫情防控仍在进行,但我们坚信,我们终将相约濠河之畔、支云塔前,真真正正拥抱这个春天。

(记者袁晓婕)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