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皋市长江镇有这样一间旗袍工作室,隐秘在一户屋舍内,门口没有任何醒目的标志,上门订旗袍的人却络绎不绝。这间工作室的老板叫陈丽云,37年来,她坚守匠心,用一针一线为客人量身定制充满东方韵味的旗袍,传承着中国悠久服饰文化中绚烂的那一抹。
日复一日 从谋生到热爱
身着一袭白色的改良旗袍坐在窗边的工作台前,用针线给一件旗袍收边,阳光照耀下,陈丽云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宁静、优雅的气息。
“今天是我制作这件旗袍的第三天,目前已经到了最后收尾的阶段。”陈丽云说,她做旗袍是非常专注的,从设计到制作完成,讲究一气呵成。“客户找过来,从量体裁衣到设计、制作,这个过程是连贯的,且灵感和手感缺一不可。”
细节决定成败,旗袍是非常能凸显身材的服饰,一丝失误都能影响到整体的效果,而陈丽云手上的旗袍,从面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到非常不显眼的封边,无一不精致。如果没有她37年积累下来形成的灵感和手感,是无法在3天内就做到这个程度的。
用“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来描述陈丽云的旗袍生涯再准确不过。当年,18岁的陈丽云跟着家人去北京,学做旗袍不过是她谋生的一个选择罢了,但在日复一日地学习、制作中,旗袍里的东方之美让她沉醉,制作旗袍也从她的工作变成了她的兴趣爱好。
“越接触就会越沉浸其中。”陈丽云说,制作旗袍的每一种面料、版型,每一个花式、盘扣都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搭配呈现出的效果也都有独特的韵味,但不变的是它们都能衬托出东方女性骨子里的恬静、端庄,这种穿越时空、从历史中走出的美,是现代的衣服无法带来的。
年复一年
从造梦到圆梦
在陈丽云的旗袍工作室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溜儿不同颜色、花纹、款式的旗袍,这里面有丝质旗袍也有棉质旗袍,有海派旗袍也有古法旗袍,不同的材质和技艺被她驾轻就熟地创作成了令人惊艳的“艺术品”。
“从我爱上旗袍开始,能随心所欲制作不同样式的旗袍就是我的梦想。”陈丽云说,从18岁开始学手艺,她创业过,也曾在专业的旗袍公司就职,甚至为不少剧组制作旗袍,将自己的作品留在了屏幕中,但其实那时候都还是她的造梦期,她真正圆梦是在回乡开工作室后。
自此,除非客人指定款式,其余时间她便开始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花色,“随心所欲”地进行组合碰撞,在旗袍中注入她的“灵魂”。
在陈丽云的旗袍展示架上,有一件用蓝印花布制成的中长款旗袍,这是她的圆梦代表作。
“回到如皋以后,我和南通的朋友们联系更加紧密了,在和就职于南通博物馆的朋友交流时,我了解了南通的蓝印花布。”陈丽云说,蓝印花布的图案朴素优美,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寓意也很好,是无须再次进行刺绣加工制作旗袍的绝佳选择。
说干就干,她用蓝印花布为朋友量身定制了一件古法旗袍,地方文化之美和旗袍之美的碰撞、融合,让这件旗袍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如今已经成为陈丽云工作室的爆款。
工艺融合
在传承中创新
一件精美的手工旗袍,面料和手工费相加,少的几千元,多的高达上万元,这让东方美学作品与大众消费观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近年来,不少电视剧的旗袍造型,掀起了“旗袍热”,更日常、更亲民的旗袍成了大众诉求。乘着这股东风,陈丽云也开始尝试制作改良旗袍。
“像我身上穿的这件白色改良旗袍,材质是清凉的雪纺面料,全身只有两处用简单的团扇刺绣点缀,下半身也做成了更遮肉、更方便行走的廓形。”陈丽云身上的改良旗袍,不是她做的第一款,却是最受欢迎的一款,这款简约又不失韵味的旗袍,帮她吸引了不少新客人。
“我之前做的改良旗袍,更注重改变衣领、衣袖和面料,款式看上去现代了一些,但不被市场认可。”陈丽云性格温婉,但骨子里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做了大量调研,最终找到了大家不爱穿旗袍的原因。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很快,穿衣服一定要方便,比如:能够大跨步地走、能搭配轻便的鞋子。”找到方向,她便开始了大胆尝试,雪纺的材质不挑场合、宽松的下摆也能搭配白色运动鞋,这款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很日常的改良旗袍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不少上班族,不仅为她打开了新的市场,也为她以后的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记者陈嘉仪 通讯员许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