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有一支以儿童康复治疗师为核心的专业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市社会福利院及特教中心的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指导训练,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为孩子们开展个体化康复治疗,至今已默默坚持了7年。上周,这一公益项目获得全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
陪伴与治疗并存 耐心护佑孩子成长
“你的心愿是什么?”“我想彻底扔掉助行器,独自行走。”“那老师和你一起加油努力,共同完成这个心愿!”不久前,市社会福利院女孩萌萌(化名)许下了这个新的愿望。而她的上一个愿望——从轮椅上站起来,已经在三年前实现了。
萌萌是从海安市社会福利院转来的孩子,患有脑瘫的她从小便与轮椅相伴。虽然疾病缠身,年幼的萌萌并未放弃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萌萌告诉康复师,自己想从轮椅上站起来。为了实现萌萌的愿望,市社会福利院的康复师日复一日地陪她训练。从2019年起,市妇幼保健院圆梦天使志愿服务队为她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多次为她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小女孩自己也很争气,非常耐心地配合我们训练,不管多苦多累都能坚持下来,终于在三年前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师姜婷说。
然而,站起来并不意味着康复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如今,13岁的萌萌借着辅助器具行走,上下楼梯也不需要旁人搀扶。经过长期规范的康复训练,萌萌还掌握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式技能,洗脸、刷牙、穿衣服都靠自己,完全不依赖别人的帮助。如今,她向着更高的目标“摆脱助行器”努力着,成为福利院儿童的励志榜样。
“从抬头到翻身,然后到坐、爬、站、走,对于脑瘫患儿来说,每一个环节都像一个里程碑,有时单单完成一个动作都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顾秋燕表示,帮助特殊儿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需要超越常人的毅力和耐心,但心怀大爱的康复治疗师们从未轻言放弃!
真情服务叩开心扉 做家长的知心朋友
“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请转达我们对市妇幼保健院专家的诚挚感谢!”近日,市特教中心的老师接到了家长黄先生打来的致谢电话。
黄先生是一名脑瘫患儿的家长,自从孩子进入市特教中心就读后,黄先生一直忧心忡忡——虽然孩子的认知功能基本正常,但行走并不稳当,平衡、运动等能力有所欠缺。“如果孩子在学校发生意外咋办?什么时候能够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呢?家长能够为孩子的康复做些什么呢?”黄先生的烦恼,在去年9月市妇保院圆梦天使志愿服务队的“康复服务进校园”活动中得以解决。
针对黄先生孩子的症状,市妇保院专家为其制订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孩子不仅能够得到特教中心老师的指导训练,回到家后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进一步提升了孩子的康复进度。
在专业儿童康复团队的指导下,家、校、医三位一体,共同完成孩子的康复训练,让这些特殊儿童的康复进程明显加快。然而,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依旧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特殊儿童家庭承受的不仅仅是经济负担,还有心理负担。一些父母无法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觉得孩子康复进度偏慢,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为此,我院儿童心理卫生科也及时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不仅是为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接受孩子的现状,给予及时的疏导。”市妇保院儿童心理卫生科副主任王飞英说。
眼下,又一年开学季即将到来,下个月,市妇保院圆梦天使志愿服务队将继续走进市特教中心,对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逐一评估,并开展新一轮康复指导和对家长的心理疏导。
助力特殊儿童回归生活 他们一直在路上
“小朋友好,你今年多大了?可以告诉我吗?”“医生好,我今年13岁啦……”23日下午,市妇幼保健院圆梦天使志愿服务队的6名医生和往常一样走进市社会福利院,为院内特殊儿童进行每月一次的康复评估,并为那里的康复师提供训练指导。专业的训练、友好的互动、体贴的问询,让孩子们感受到别样的关怀与温暖。
训练患儿卧位功能的楔形垫、改善躯干功能的Bobath球、促进双手支撑力及协调性的梯背架……借助专业的康复训练器具,在市妇保院儿童康复团队的指导下,福利院康复师根据阶段性康复评估结果及儿童训练情况,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及方案,科学有效地为福利院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经过长期的康复治疗,这里大部分特殊儿童的躯体功能较初入院时有所改善。
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帮助更多的特殊儿童改善残障情况,今年6月起,市社会福利院的4名康复师轮流前往市妇幼保健院学习康复知识。“我们每个月都要派1名康复师到妇幼保健院学习,上午进修儿童康复的相关知识,下午回福利院为院内的孩子们做康复训练。”姜婷表示,帮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过程,也是耐心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她们将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为福利院的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
如今,市妇保院圆梦天使志愿服务队总人数已增至20名,其中不仅有康复师,也有中医师、心理医生、儿科医生、耳鼻咽喉科医生等,多学科医疗团队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康复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市社会福利院及特教中心康复师的技术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对特殊儿童的持续跟踪服务,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呵护特殊儿童成长的全过程。”顾秋燕坦言,在陪伴特殊儿童成长的日子里,她和团队成员也收获着成长与感动。
(记者冯启榕 俞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