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8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在滨江附近的龙爪岩和梵音广场水域投下两座可以听到江豚“说话”的浮标,安装完成长江江豚实时声学监测设备。时间过去20天,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如何?有没有捕捉到江豚“悄悄话”?17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两位专家来到现场,对监测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查看。
16日晚,两位专家抵达南通。他们通过手机上的“南通江豚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发现,17日凌晨至当天上午,梵音广场水域2次出现江豚身影。“从系统上看,17日凌晨4点至5点,4头江豚在长江南通段出现,活动比较频繁,发出的信号比较多。”鲸豚类专家、长期从事长江江豚保护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炳耀说。此外,17日上午8时许,监测设备又传输回信号——2头江豚出没。当天上午8时许,专家们和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结合监测数据,通过高倍望远镜、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目视监测,并对监测设备进行查看。
据了解,两台监测设备已经多次搜集到江豚发出的声学信号。从事海洋哺乳动物发声和海洋环境噪声研究的专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吕连港告诉记者,南通安装的长江江豚实时声学监测系统是最新一代,具备更智能的识别功能,只要在浮标周围方圆1到2公里范围内,江豚发出的超声信号都逃不出它的“耳朵”,从目前监测情况分析,最多一次系统统计到8头江豚出现,通常情况下是2至3头结伴而来。
已在长江中生活了约5万年的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它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实施,长江南通段与江豚的缘分,从昔日“多年未见”到现在“随意偶遇”,江豚逐渐成为南通市民口中的“热词”。“这几年,南通拆除码头、修复岸线,还山以林、还江于民,前不久还设立了‘江豚湾’,这对江豚的保护、宣传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陈炳耀看来,长江南通段安装上江豚声学实时监测系统,更加有助于摸清江豚“家底”,接下来要培养南通本地监测队伍,对江豚进行长期监测。
(记者彭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