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91岁作家祖丁远日前将图书、手稿、信件等数千册藏书赠予市图书馆,变私家珍藏为社会共享,以个人捐赠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丰富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对这批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后期计划建立“祖丁远文献特藏室”,供公众查阅。
3000余册藏书 寄托江海情
9日下午,走进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对一摞摞硬纸包裹进行拆卸,一本本图书井然有序摆放,一张张长6米、宽3米多的桌子几近排满。“这才是一部分书,还有近一倍的量要整理。接下来还要把所有图书分类录入系统,到时读者线上搜索‘祖丁远’三个字,就可以查阅他的相关书籍。”市图书馆文献采编部副主任姜珺说。
在茫茫书海中,记者发现不少富有南通味道的书。如长篇文学传记《从神秘到绝密——蛇医专家季德胜传奇》,记述了国家级非遗季德胜蛇药制药技艺的背后故事。该书由祖丁远撰写,出版于2000年。此外,还有《沙地人家文化集萃》《启东俏皮话500例》《江海乡土情》等地方文史书目,其中《沙地人家文化集萃》包含沙地启东民俗风情和沙地启东俏皮话两册,以漫画艺术形式生动再现当地人文、风俗环境。该书小小一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经初步整理分类,这批由祖老捐赠的书籍累计有3000余册,主要涵盖四类——他个人收集的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地方特色文献,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近70年城市的发展历程;其作为新闻工作者接触的专业类书籍,通过从业者的视角记录了发展期间的重大时刻,呈现个人在成体系研究方面的经验和脉络;与友人的书信往来及图书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研究价值;自己的爱读书目,其中以文学、政治类居多,展示了祖丁远这代人的兴趣爱好,从而观照时代变迁。
一生读书写书 力行公益事业
足足一吨重的图书,不仅印刻下主人孜孜不倦的学习、创作历程,还承载着他成长、生活的轨迹。
祖丁远,1933年生于南通启东。1950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先后在《苏北日报》《新华日报》任编辑、记者,后任社长室秘书、总编室秘书。其间勤于写作,发表新闻通讯、散文、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等十多万字。1980年以来,他在《人民日报》《团结报》《南方周末》《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多篇。1990年起,出版散文集《留在另一个王国里的爱》、散文报告集《中国作家风云录》《走近女作家》、散文随笔录《人生寻梦》《望江楼散文》《祖丁远报告文学选》、长篇报告文学《社会脊梁——“党风记者”李升平》等;曾主编及审编丛书多部,数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奖项。
“无论是记者,还是后来的秘书工作,都对文字功底有要求。不断地阅读、吸收知识,才能写出好文章。”祖丁远说。在祖老的夫人眼里,那时候的他痴迷阅读,她直言:“他的工资基本上都用来买书,到家就是看书、写书,家务事不问的。”
去年,随着人生进入鲐背之年,祖老对“书”感到力不从心。“我就想,这两年身体好的话,还可以保护这些书,但万一出现了问题,书就没有着落了。”从那时起,“把书捐出去”就成了老人的心事。今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让祖老决定,“尽快把捐书一事提上日程”。
4月29日,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如约来到祖老家中整理、打包图书,并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看着自己毕生收藏的图书即将有更好的归宿,老人由衷地感到高兴。分别前,他还不忘嘱咐几句:“你们要把这些书保管好、使用好。有些书没用的,不要扔掉,再还给我啊。”市图书馆馆长季丰吉斩钉截铁道:“您放心,您捐赠的哪怕一张纸片,我们都会永久地留存好。”
共享私家珍藏 助力文化事业
“祖老将自己收藏这么多年的图书,主动捐赠出来,与社会共享,这一个人行为能够反映出南通人的品德和风尚,彰显了城市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从文化传承和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讲,体现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记忆留存主渠道的社会作用,拥有较好的设施条件保护图书资源。同时,祖老这种捐赠形式,对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图书馆这一载体,去查阅、研究。”季丰吉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南通籍作家学者、本地研究机构有意识地将作品、文献资源等赠予图书馆;相应地,市图书馆不断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通过座谈交流、展览展示、直播分享等手段,宣传、推广相关图书文献,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季丰吉表示,诸多爱心人士的捐赠其实也促进了社会公平。“个人捐赠能够很好地弥补图书馆馆藏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并且让更多的人读到更多的书,让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书。”
未来,市图书馆将在图书馆12楼打造“祖丁远文献特藏室”,集中陈列和存放这批丰富而宝贵的文献资料;策划祖丁远个人专题展览,将祖老出版的书,以及写作手稿具象展示出来,让更多市民朋友走近祖丁远,了解人物身上蕴含的城市特质。
以此为契机,季丰吉也呼吁社会各界能够踊跃向图书馆捐赠本地作家的著作、书画、手稿、书信、家谱族谱、照片等特藏文献,支持南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共同擦亮南通城市文化底色。
(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