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从不愿出门变舞台“常客”
以艺通心点亮残疾人生命之光
2024-05-23 09:25:00  来源:江海晚报  

架子鼓演奏、舞蹈表演、歌唱、朗诵……16日,在南通市崇川区庆祝第三十四个“全国助残日”文艺演出中,来自全区16个街道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秀出别样风采。

近年来,崇川区以各街道残疾人之家建设为契机,为残疾人开设文艺课程,培养“文艺才能”,用“小火慢炖”的耐心,帮助他们找到自身价值,提升自信心,更好融入社会。截至目前,全区组建了5个残疾人文艺社团。前不久,有两家残疾人之家获评省级“文艺残疾人之家”。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点亮了残疾人的生命之光。

“把你的倩影画在家乡的山顶,甜蜜的笑容定格在我心里,深情的歌声描绘你的美丽……”“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崇川区庆祝第三十四个“全国助残日”文艺演出环节,由葛水红等7名残疾人演唱的歌曲串烧《画你》《隐形的翅膀》等,收获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秦灶街道费桥残疾人之家选送的节目——《道德经》朗读,虽然参演者身形高矮胖瘦不一,但铿锵有力的发音、整齐划一的节奏,赢得了观众的一致称赞。

“这些参演者都是我们残疾人之家的入托残疾人,平日里大家就跟着笃艺艺术表演团的志愿者老师诵读《道德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秦灶街道残联理事长杨银慧介绍,这次的登台演出,排练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朗读节目外,秦灶街道费桥残疾人之家还和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之家、陈桥街道残疾人之家共同推送了葫芦丝演奏、歌曲合唱等节目。

一个个闪亮的身影、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生动展现了残疾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残疾人物质上的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但关心关爱残疾人不能止于物质,还要让他们能够主动融入社会,提升自信心,找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崇川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许筠筠介绍。崇川各街道的残疾人之家自建立以来,就把文体活动作为重点内容推进,每年都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同时邀请专业老师教授残疾人感兴趣的文艺课程,帮助他们拥有文艺技能。

“目前,全区30个残疾人之家组建了‘七彩梦’残疾人合唱团、笃艺悦读帮扶队、‘丝扬’葫芦丝队等5个文艺社团,在各街道、社区的文艺汇演中,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次的9个节目绝大部分表演都由残疾人担当。”

从不愿出门到敢于表现自己

身穿白色的演出服,扎着马尾辫,红扑扑的脸蛋,特别爱笑。舞台上,顾湘既会唱歌又会朗诵,才情满满。面对采访,她也能侃侃而谈。初见顾湘,压根看不出来她是一名精神障碍残疾人。

“刚进残疾人之家时,可不是这样哟。”杨银慧颇为自豪地向记者娓娓道来。秦灶街道费桥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18年,顾湘是较早入托的残疾人之一。一开始,顾湘甚至不愿出门,来了之后也是特别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后来,残疾人之家开设了读书课、声乐课、非洲鼓课,尤其是读书课,每次都鼓励残疾人上台分享听读感悟,顾湘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了。

“来这里之前,每天做的就是在家待着,吃饭、睡觉、刷手机;来了之后,我可以学到各种技能,还有机会上台演出。”顾湘说,表演时,观众们鼓掌的一个个瞬间让她难以忘怀,“感到自己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的人生价值正在一步步地实现。”

与顾湘感同身受的,还有智障残疾人楠楠的母亲吴女士。

吴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发育迟缓,造成了智力残疾。曾经,对于儿子的未来,她看不到一丝希望。2016年,入托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之家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那里不仅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还能上各种文艺课。”在诸多的课程中,儿子对葫芦丝充满热情。在残疾人之家学了之后,每天回来勤奋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演奏水平一步一个台阶,频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2021年,他成功获得了葫芦丝演奏8级的证书。

“儿子能有这个技能,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吴女士说,残疾人之家帮助儿子打开了另一扇窗,让儿子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蝶变背后“娘家人”的坚持

文艺技能的学习,对于残疾人来讲,并非易事。这一群残疾人成功蝶变,离不开“娘家人”——残疾人之家的默默支持。

吴玉霞是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之家的负责人,其本身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作为一名残疾人,我更加懂得残疾人需要什么。”吴玉霞介绍,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12年,从2016年起,每周一上午是声乐课,每周四下午是葫芦丝课,每周五上午是朗诵课,“雷打不动”。

文艺课程增加了残疾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问题是,入托残疾人中大部分为智障、精障残疾人,相较于普通人,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学习速度非常慢。

“就拿葫芦丝来说,一个音符的指法,常常要练到几节课;所有的指法,练习了一年多还没掌握。”吴玉霞说,对于这类残疾学员的学习,需要老师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爱心。在坚持两年后,一开始授课的老师无奈选择了“退出”。

“只要学员有兴趣,老师没了可以再找。”坚定信念,吴玉霞四处打听合适的老师。被残疾人之家的坚持和残疾人的热爱感动,不久后,离休干部朱雪根主动表达了愿意教残疾人演奏葫芦丝的想法。朱雪根从小热爱葫芦丝,已经达到10级水平。朱老师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这群残疾学员的学习热情。8年间,有10名残疾人拥有了葫芦丝演奏技能,两人成功考过了8级。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小火慢炖’。”许筠筠说,前不久,全省“文艺残疾人之家”公布,该区秦灶街道费桥残疾人之家、新城桥街道残疾人之家成功入选,“接下来,区残联将积极引导各街道残疾人之家实施硬软件提档升级,做好残疾人文艺培训学习和文体活动开展,以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滋润残疾人的心田,帮助他们早日找到自身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

(记者陈静)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