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美(左三)和“海安舅舅”。
“你们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你们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们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三代人的芳华,揉皱了你们的容颜。”
这是云南省宁蒗县宁海中学1995届毕业生宋才美写给“海安舅舅”众多信件中的一段话。时隔几十年,这名淳朴的学生依然每年给自己的海安老师寄一封手写信,而今年这份心意有一些特别。盛夏8月伊始,宋才美带着老母亲、双胞胎女儿来到海安。此行,她们想看看当年的“海安舅舅”们,郑重地感谢为自己“改写命运”之人。彼时,距离第40个教师节还有31天,但是这一次重逢,宋才美期盼了31年。
跋山涉水 每天徒步五小时求学
“小学记忆,是无穷无尽的饿”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新营盘乡麻里坪自然村,这个半山区的小村落便是宋才美的老家。作为家中长女,7岁之前,小才美的记忆里只有割草、放牧以及照顾年幼的妹妹们。对于“上学”,宋才美并没有概念。
“7岁那年,有一次放猪时,我经过小学堂,乡里教书的老师朝我喊话:‘才美,天天放猪不好,要来上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上学’这个事儿,但那会儿并不懂什么,只觉得上学可以坐着,没有干活累。”某一天,干活累了的小才美“赌气”找了个包,坐进了学堂,稀里糊涂地成了村里第一个上学的女孩子。
故事的开始似乎很自然,但是求学的过程却无比曲折和艰难。
进入二年级后,小才美需要离开村庄,到位于新营盘乡的小学上学,每天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来回需要5个小时。“先下山,再过一条河、爬一座山,因为学校在对面山坡的镇上。”宋才美说,小学留给她的记忆,是无穷无尽的饿。“每天晚上,妈妈会煮一锅土豆,第二天,我就拿着一个土豆,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因为学校不提供午饭,靠着一个土豆,宋才美需要撑到下午4点多放学。“回到家里时是一点力气都没了,回来的路上也是连走带爬,真的太饿了。”
山海之约 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走出大山,日子才有奔头”
云南宁蒗四面环山,资源匮乏,却有满山木材。1988年,一份“木材换人才”的合作协定开启了海安与宁蒗跨世纪的缘分,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正式成立。那年秋天,首批35名海安教师带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到了这个云南教育最贫瘠的山谷里。
值得一提的是,宋才美的舅舅张有才是宁海中学第一批后勤职工。“他跟我们一起保卫安全、建设学校,还帮助我们适应环境,成了很多海安老师的朋友。”首批赴宁蒗支教的卢元成老师告诉记者,在和张有才深入交谈后得知,他大姐家中有5个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卢元成当即告诉他:“你要同你大姐说,把孩子们带出来,日子才有奔头,生活才有希望。”
1989年,恰逢宁海中学创办后的第一次中考,人均考分、升学率全县第一的成绩让宁海中学“一炮而红”。读书去!到宁海中学读书去!一股竞相读书的风气在宁蒗兴起。教育的竞争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清晰的发展方向。家家争着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学校。
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作为“宁海模式”成功教学经验的见证者,张有才被海安教师勤奋、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染,他深谙教育意义的重大,把卢元成的话牢牢记住了。
1992年,身为家中长女的宋才美在舅舅张有才的全力支持下,成功进入宁海中学,也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海安舅舅”们。
卖猪上学 一学期生活费10元
“上学的路,是通往梦想的路”
艰难的求学路,是宋才美这样的大山孩子通往梦想唯一的路。穿越风雨,是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小学时期,一个小土豆支撑起宋才美5小时的求学山路;初中时期,家中经济虽然好了些,但依然十分困难。“我是靠着母亲卖了小猪换了钱,才上的初中。”小猪卖了38元,母亲拿出了28元给宋才美交了学杂费,剩下的10元就成了宋才美整个学期的生活费。
“那时候,一顿饭几毛钱,10元根本撑不了多久。”宋才美的窘迫,海安老师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接济着开个小灶。“直到现在,我依然思念海安老师熬的稀饭的味道。初一时,我第一次吃到大米粥,觉得太香了。”
对于当初鼓励自己来宁海中学上学的卢元成、陆秀英夫妻俩,宋才美更是无比感恩。“卢元成叔叔一直在生活上资助我,叔母更是经常喊我去家里吃饭。明明只有10元钱,却支撑我度过了整整一学期。没有他们,我也许根本无法坚持上完学。”
在宋才美心里,初中生活十分幸福,既不用做繁重的农活,还不用饿肚子。海安老师们帮忙解决了温饱问题,剩下的就是心无旁骛地学习。“因为小学基础不好,所以我上初一时还经常出现错别字。海安老师细心地把错字一个一个标出来,逐字讲解。”宋才美说,当时自己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拼命学习,不辜负所有老师的期望。
手足相亲 “五朵金花”芳华熠熠
“相处一年,老师比亲人亲”
1993年,第一批海安支教老师完成使命,卢元成、陆秀英夫妇跟宋才美告别,回到海安。而这一别,就是31年。相处的一年,很短,只是生命长河的一瞬;一年,也很长,道不尽的深情厚谊,深深影响了宋才美的一生。
那一年,“山海之约”也有了新的萌芽,海安对宁蒗的帮扶从初中拓展到高中。也正因此,1995年,宋才美以全县第七的优异成绩被宁蒗民族中学录取,并顺利进入“海安班”学习;1998年,宋才美以宁蒗县文科第一的成绩被云南大学金融系录取,现就职于富滇银行。
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的海安教师,成功修建了一条教育高速公路。在宋才美之后,她的4个妹妹也先后进入“海安班”,在海安老师的教育下成长、成才。如今,从半山小村落的贫困家庭里走出来的5个女孩,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也成了当地人口中美丽的“五朵金花”。
每天早上,宋才美70岁的老母亲都会给陆秀英发问好信息。与其说是信息,其实是一个个问好表情包,“每一个表情包里都带着‘好’字,因为这是老人家认识的唯一的字”。陆秀英打开手机对话框,记者看到一页页的聊天以表情包开启,也以表情包默契回应。“有一次,我没有及时回复,老人家还打来电话关心。”
如今,宋才美带着一家三代人来到海安,就为了再看看当年的恩人。“没有海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份恩情无论如何也不能忘却,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
薪火相传 绵绵不绝山海情
“为海安争光,为宁蒗造福”
此次海安之行,除了探望恩师外,宋才美还有个愿望:“我想邀请卢元成叔叔和陆秀英叔母,今年过春节的时候全家一起去宁蒗。”摩梭人的习俗中,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生肖的轮回,要过一次盛大的成人礼,邀请所有亲人共同见证。
而这次,宋才美想邀请自己的恩人们一起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让孩子们也铭记这一份“山海之约”的绵绵恩情。
长江头的宁蒗人和长江尾的海安人共饮一江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以一场持续了36年的教育帮扶,让民族情谊像这浩浩荡荡的江水,奔腾不息。
“没想到半辈子的时间过去了,宁蒗的孩子们还没有忘记海安老师。”宁海中学首任校长梅德润在采访中几度哽咽,“这段支教经历,我不后悔,也很珍惜。”时任海安教育局局长吴瑞祥说,当年出发去宁蒗时,支教老师们曾经说过,要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如今,这家人就是‘山海之约’的缩影,是我们海安老师未来继续前行的动力。”
(作者缪凡 周瑞萌 杨余燕 陈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