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热爱生活,反哺生活……家住南通市崇川区城东街道北园新村的八旬老人王进生,在退休之后的26年里,用精心扎制的各种花灯向人们阐述了把“兴趣”变成一种“寄托”,演绎自己温暖且多彩的人生。
“蛇年马上就要到了,生肖花灯我可是年年坚持扎制,26年来从未中断过。你们看,这条‘小龙’花费了我整整8天的时间终于扎制成功了,漂亮不漂亮?”
25日下午,站在自家车库外,今年86岁的王进生手提着长长的红色“小龙”花灯,笑得像花儿一样。
十几平方米的车库内摆满了王进生扎制的大大小小、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花灯。这些花灯中,除了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花灯外,还有南通老老少少个个都熟悉的兔儿灯、蛤蟆灯,五颜六色的荷花灯、鸳鸯戏水灯、猴子摘桃灯;还有《西游记》里手持金箍棒的孙猴子、挥着九齿钉耙的猪八戒等系列的人物肖像灯……不得不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漂亮花灯着实让人看花了眼。
“退休后的26年间,前前后后扎制的大大小小各类花灯,粗略算算起码也近400件吧。”手拎着一盏兔子灯,王进生满怀感慨地告诉记者,“大部分的花灯都被我送给了学校里的师生和社区的居民。”
说话间,王进生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打来的,她盛情邀请老先生到社区为孩子们传授技艺,老人连声表示没问题、没问题。
因为源于生活,所以热爱生活;因为热爱生活,所以反哺生活……小小一盏花灯,给了王进生独特的人生况味。
薪火传承 炫出浓浓中国味
在通城,你只要上百度搜索“王进生扎制花灯”,一连串与花灯老人有关的信息,立即会从搜索引擎里跳出。
“这么说吧,自从南通有了城隍庙,我家祖祖辈辈就为庙里扎制花灯。这一传统手艺就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所以,我也算得上出生于花灯扎制世家了。”王进生老人指点着一屋子的花灯道,“我当年被南通中学保送南京体育学院,原本想做一名体育教师;后来我又去黑龙江当兵,服役11年后转业进入原南通市晶体管厂担任厂人武部部长,一直干到退休。”
回到地方后,王进生先后3次救人,荣立三等功。
作为花灯世家后人,王进生在退休后终于拥有了扎花灯的时间和空间。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别看这普普通通的一盏花灯,无论大小,扎制过程都不容易。”王进生以此前刚刚扎制的一盏花灯为例介绍,“你们看,我使用的都是最原始、最基础、最传统的材料,普通的彩纸和竹枝,从来不选用铅丝等现代材料。但外人并不知晓的是,以这看似普通的竹枝为例,实际上讲究可大了!竹子要选没生长过竹笋的,这样的材质才能达到厚薄相宜、长短适中的要求,弹性好、韧性足。扎制前,我首先要画好相关草图,对细节逐一进行修改。你现在看到的孙悟空花灯,就是我自己做造型反复揣摩修改的,然后再按比例用心扎制,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我想要达到的制作效果。”
扎花灯,王进生还很环保。“这条大金龙花灯我制作了10天,所选取的材料全都来自‘废物利用’。龙身的纸张花了不到五元钱,龙眼使用的是鸭蛋蛋壳,龙身鳞片是苏烟和中华这两种烟盒里的包装锡箔,尾巴则是用别人扔弃的礼品包装盒剪裁而成。”
结缘本报 老爷子投身公益
出乎意料的是,被当地居民美誉为“花灯爷爷”的王进生还和本报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那一年,本报以《海门孝心少女真情感动海内外》为题,报道一名当时正就读五年级的女生陆佳宁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因病致瘫的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家的动人事迹。小姑娘每天要在住所和学校之间往返上百公里,风雨无阻照顾生病母亲,这让王进生很感动,他当即决定,每学期资助懂事的陆佳宁1000元!这一捐直至陆佳宁中专毕业。
同样,本报还以《退伍兵身患重症陷困境》为题,报道了当年罹患白血病的退役军人花杰身陷困境一事,王进生看到后心疼不已,匆匆赶往通大附院血液科住院病区,为花杰家属送去数千元慰问金。
有一年,看到《江海晚报》“关爱一线牵”栏目新一期心愿名单后,王进生立即与栏目组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包下本期10户困难家庭的小小心愿。心愿物资采购完成后,关爱团队本希望邀请王进生一同前往,将小小心愿由他亲手送到困难家庭手中。然而王进生婉拒了,他表示,只要困难家庭能够拿到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心愿也就实现了。
王进生还曾经向崇川区慈善会捐款两万元,同时以个人名义设立“崇德慈善”爱心基金,用于助学、援助困难家庭等,这是崇川区首个个人冠名的慈善基金。他说,赡养父母的义务已完成,子女都成家立业,八旬的他无牵无挂,一直在思量着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想到自己是一名转业军人,扶危济困的一腔热血就无法冷却!
“花灯是真善美的象征,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文化;在坚持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我有责任尽绵薄之力将它发扬光大。为此,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为喜欢花灯文化和花灯艺术的爱好者传授自己的制作技巧和心得。不能让这项古老的手艺失传,要让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大众生活中绽放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鲜艳!”离别时,王进生紧握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记者周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