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中国人独有的年味就藏在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中。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南通美术馆为市民精心准备了“艺”起探年味系列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木刻年画、扎染技艺、昆曲头饰、掐丝珐琅、财神皮笺、立春民俗等专场社教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体验。
读写绘说 具象感受春的气息
“我把春牛图送给谁呢?我一抬眼看见了妈妈,妈妈每天清晨为我准备营养早餐,放学接我回家,还要准备全家的晚餐……我决定把春牛图送给亲爱的妈妈……”2月3日,恰逢立春,一场别开生面的节气主题文化活动在南通美术馆展开,通过“一个节气、一个字、一本书、一幅图、一首诗、一次民俗活动和一篇小作”的形式,带领小朋友们发现节气之美,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当天下午,在南通老约翰绘本馆陈迎和包志鑫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学习了二十四节气知识,了解了节气中的气象农事、传统民俗、养生保健、饮食宜忌和文化情趣。在临摹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春”字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春”字的演变历程;阅读《巨人与春天》一书,汲取春日滋养,明白了爱和分享的真正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在立春的时候送春牛图?一方面是向人们报告春天的到来,另一方面是借此送出你的祝福。”陈迎老师说完,便有学员自告奋勇地将刚涂好色的春牛图送给身边的家人和伙伴。“祝你蛇年大吉,事事如意”“祝妈妈新春快乐,每天都开开心心”……一时间,欢笑声与祝福声充满了整个空间。
陈迎老师表示:“这次立春主题文化活动是一次尝试。我们希望让孩子们沿着时间的脚步感受祖先的智慧,感受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孩子心里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另外,他们在活动中拓展了阅读、体验了习俗、练习了写作,我想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们独有的生活素材,为今后的写作提供灵感、增添文化气息。”
展教结合
深入探索昆曲之美
春节期间,南通美术馆内多项精品展览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游览打卡。其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逄小威中国昆曲摄影作品展”精选了著名摄影师逄小威拍摄的300余幅摄影作品,以彩色、黑白、全景照、局部特写与虚焦拍摄等多种手法,全面展示了昆曲艺术家们台前幕后的风采。当观众流连于这场视觉的盛宴时,一群“会玩”的小朋友不约而同地参加“昆梦生辉 雅饰焕新”主题文化体验活动,在动手创作中沉浸式感受昆曲头饰背后的美学精神与文化意蕴。
“昆曲有着‘百戏之祖’的美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它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与独特的民族记忆。而昆曲的头饰精致华美,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体现出非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下午,朱珠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传统昆曲的历史发展,并用图片展示激发大家对昆曲头饰的兴趣。
随后进入头饰制作环节,学员们以五颜六色的扭扭棒为材料进行创作。他们或发挥想象,DIY头饰发箍,或参照昆曲经典形象的头饰造型设计同款,释放各自的艺术天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父母的帮助下,一个个颜色、造型各异的头饰“新鲜出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戴在头上,展示分享戏曲文化的魅力。
这场体验活动同样让家长受益匪浅。市民吴女士说:“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看过展览再陪孩子体验昆曲头饰的制作,既给小孩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戏曲文化的机会,又让我对昆曲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创意美育
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此外,正月初一至初六,南通美术馆还举办了“木刻年画 瑞象迎春”年画体验活动、“扎染福包 祥彩新岁”扎染技艺体验活动、“掐丝珐琅 华彩春章”杯垫制作活动和“财神皮笺 墨韵传福”财神绘制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艺术创作者、文化传播者授课,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匠心,度过美好中国年。据悉,今年春节,市美术馆开展的各类社教活动共吸引了约300人积极参与。
南通文化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艺术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们也想通过‘非遗版’春节和传统非遗的碰撞,带给观众别样的节日体验,在美育教育中收获一份独一无二的春节记忆。”值得一提的是,以此次立春主题活动为起点,市美术馆将持续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以独具创意的教学方式,引导更多小朋友关注、了解、爱上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记者了解到,备受大众期待的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南通站)开幕在即,届时,兽首雕塑制作、沉浸式互动戏剧演绎等配套社教活动将同步奉送,满足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