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通市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胡宏伟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七旬患者黄友康自著《岁月留痕》一书。老人专门在书中的一个章节以“好医生胡宏伟”为题,讲述了他们之间一段难忘的医患故事。
扎根基层医院30年来,胡宏伟诊治过的眼疾患者多达数万人,经他手术,数千名患者重见光明。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感谢信。“被患者写进书里还是第一次,心里暖暖的。”53岁的胡宏伟说,被患者需要,被患者惦记,是他觉得最幸福的事情。
一份迟到4年的感谢
18日,77岁的退休老教师黄友康来到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复查视力——左眼从0.02恢复到0.4,右眼比以前也明亮了许多。目前,老人视力维持稳定,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原来出门都要人搀扶,现在他可以骑自行车外出了。
事情还得从4年前说起。2021年1月,患有白内障的黄友康慕名找到胡宏伟求助。由于近视高达2000度,老人担心一旦手术会导致视网膜脱落,十分纠结。
“你的左眼患有重度白内障,必须马上手术。”在视力检查时,胡宏伟发现老人右眼内都是硅油,几近失明。一问才知道老人10年前右眼因视网膜脱落接受了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硅油一直未取。“硅油长期留在眼内,可能会导致硅油乳化使眼压升高和角膜内皮受损,对眼睛十分不利。右眼的硅油也必须取出来!”在综合分析老人的病情后,胡宏伟制定了两步走的手术方案:先进行左眼白内障手术,两周后,再进行右眼硅油取出术。在耐心做好老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后,手术如期进行。
“当时,我只打算做左眼手术,基本放弃了右眼的视力。但胡主任的话又点燃了我内心的希望。”两次手术后,黄友康先后收获了惊喜:左眼视力恢复到0.4,右眼对光亮的感知更加明显,双眼合用已经能够正常行走。
“实在不敢相信!我又能看见了!”因为手术成功,这几年,黄友康的生活大为改善,整个人也变得豁达开朗。“从0.02到0.4的奇迹,不仅是视力的重生,更是一位医者用仁心点亮的人生。”为了表达对“恩人”的感谢,黄友康用数千字写下自己就医的经历,并发表在自己的个人小传中。
最近,这本书终于完稿付印。几天前,老人专程骑车来到医院,兑现了这份迟到了4年的真挚谢意。
在基层也能做精细手术
每周一、三是胡宏伟的专家门诊日。每逢这两天,胡宏伟的诊室门口总会排起长队。这周一,在排队人群中,被干眼症困扰多年的顾女士专门从上海赶来看诊,“我妈妈就是胡主任的‘粉丝’,前几年,双眼复视就是找他看好的。我信得过他”。
在胡宏伟的患者中,有一名特殊的“折叠老人”——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陈奶奶多年来无法平躺,身体长期处于“折叠”状态。老人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看手机。近年来,她双眼视力严重下降、逐渐模糊,被确诊为双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必须住院手术。然而,白内障手术过程中要求平卧,而陈奶奶的特殊体质无法做到这一点,被多家医院婉拒。绝望之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家门口的医院——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胡宏伟对老人的遭遇深表同情,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为了保证陈奶奶能够平躺,他们在其肩下和臀部各垫一条毛毯,并安排工作人员术中全程撑扶。经过紧张的“战斗”,胡宏伟团队为老人顺利完成了左眼小瞳孔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目前,陈奶奶视力恢复良好,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又能追剧了。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胡宏伟始终扎根基层医疗一线。作为南通地区较早掌握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光明使者”,胡宏伟用30年临床经验打破“基层医院做不了精细眼科手术”的偏见。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从外路视网膜复位手术到内路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手术再到黄斑前膜手术,胡宏伟带领团队完成的多项复杂手术成功率高达98.6%。为此,他的“粉丝”除了通州区张芝山镇周边地区外,还辐射到海门、通州湾、如东等地。
12年牺牲午休看诊
17日中午12点,胡宏伟依旧在门诊忙碌。为了外地患者能当天返程,他坚持“看完最后一个再吃饭”。护士站的工作记录显示:胡宏伟全年午休时间接诊超800人次,这个习惯他已坚持了整整12年。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深知基层老百姓看病不容易。面对的都是乡里乡亲,我尽量让他们少跑路、少花钱。”胡宏伟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患者咨询,他主动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患者,并约定每天晚上7点后集中电话答疑;有时下班遇到独自来院就诊的老人,他还会主动送他们回家。
与大医院相比,基层医院的农村患者居多,卫生健康意识薄弱,很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如果能早一点来手术,很多老人的视力恢复得会更好。”为此,每逢门诊,胡宏伟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正如患者茅女士所说:“在胡医生这里,我们不仅是被编号的病患,更是被用心呵护的家人。”
年门诊量5000+的背后,是无数个“超长待机”的日夜。在胡宏伟诊室墙上的锦旗里,有外来务工者送来的“光明使者”;办公室抽屉里,有百岁老人家属手绘的卡片,还有患者手写的感谢信……
由于工作突出,胡宏伟被遴选为2024年江苏省基层卫生骨干人才。“不久的将来,医院即将搬迁新址,届时,眼科的医疗设备会进一步改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他说,下一步,针对农村糖尿病高发的情况,他和团队将深入基层开展相关的健康科普;同时,推出视光门诊,面向儿童青少年开展近视防控,把更多群众需要的眼科诊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记者冯启榕 通讯员葛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