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乡音乡情润无声 文明新风扑面来——江苏省如皋市以方言俚语推动移风易俗的创新实践
2025-04-08 16:59:00  来源:如皋市文明办  

江苏如皋,这座被誉为“长寿之乡”的古城,其方言俚语如同刻录文明的活化石,字字句句跃动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这些扎根乡土的民间语汇,既是解码江海文明的基因图谱,更是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精神纽带。近年来,如皋市以创作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着力点,从方言土话、民间俚语中汲取文化沉淀和道德滋养,通过“录、播、讲、演”等形式,不断加深“道在日常、化为经常”的文明乡风涵育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录制方言视频,移风易俗零距离

“现在某些人,肉啊鱼啊恨不得一天要吃三顿,冷的、热的、素的、荤的,面子要撑、菜一定要硬。在我看来,这是破坏传统美德,是典型的浪费。”如皋市吴窑镇网络红人创作《吃不了“兜”着走》等系列短视频,地道的方言,俏皮的表述,严肃不失幽默,令人捧腹之余引发对“舌尖上的浪费”“婚事新办简办”等话题的深刻思考,在微信、抖音等平台收获百万点赞。

如皋市动员本土网络大V、热心网友,用“方言梗”“土段子”创作微作品、短视频,突出本土气息,讲好民俗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如皋的“疯”》《家里有事聚餐摆酒“热潮热潮”?》等一条条短视频“烟火气”浓郁、有趣有料,点击数、收听数、转发数等均达几万乃至几十万次,有效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这种宣传方式非常接地气,我们听得懂、愿意看,也让我深刻感觉到了破除陈规陋俗的好处。”市民唐先生说。

用活农村喇叭,文明之声进万家

“恭喜所有的朋友们啊,新年新事有新风尚啊,全村一片好风光啊,水美景美人更美啊!”搬经镇发挥“乡村大喇叭”贴近群众、春风化雨的宣传优势,在全镇35个村(社区)实践站打造“搬经之声”广播频率,村干部、志愿者采用接地气的方言俚语,录制700余期“理论之声”“音乐之声”“好人之声”“文明之声”。在“搬经之声”的带动下,全市“移风易俗树新风”方言说唱等特色广播节目不断涌现,实现了村村响、户户到、人人懂。

“嘟嘟嘟……”天边刚泛鱼肚白,大街小巷、乡村小道就响起熟悉的车喇叭声,乡邮员驾驶着绿色“小面包”,穿行于田间地头,除了寄送报纸、信件、包裹,还带来了接地气的“乡风文明大礼包”。1998年,如皋市邮政党委组织137名乡村邮递员,在投递路上顺道照顾孤寡老人。如今,“爱心邮路”被赋予新的使命,团队以帮扶对象家、支局志愿服务点、红色驿站等平台为阵地,建设覆盖城乡的“红喇叭驿站”,组建以乡邮员为主体的“草根宣讲队”,走村入户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宣传,成为弘扬时代新风的“新风路”。

讲好身边故事,榜样引领新风尚

“千年陋习需剪断,崇尚文明不容缓……”在城南街道平明社区,志愿者杨树坤用“三句半”向大家宣传移风易俗新理念,简明的词调、轻快的节奏,把“喜事新办、人情减负”新理念讲进了居民心里。

“过去我遇到邻里、亲戚、朋友家里办事,首先想着给红包一定不能比别人少,现在想想真的没必要,有时反而伤了和气、失了真情。”在城南街道肖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移风易俗见行动 乡风文明深1度——大妈说彩礼”主题沙龙活动火热开展,10多名“农村大妈”齐聚一堂,畅谈对集体婚礼、农村彩礼等热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形成抵制高额彩礼、减轻人情减负、杜绝铺张浪费等共识。如皋市挖掘一批有主见、有能耐、有影响力的“百姓名嘴”“热心大妈”、文艺爱好者,通过“大妈说彩礼”“百姓茶馆说”“白话评议会”等活动,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家常话解读大道理,让新风传播更接地气,使受众对象更易接受。

巧借民俗非遗,寓教于乐见实效

“早就知道我们如皋有木偶戏,但是真正看还是第一次,太有意思了,我好像跟主人公一起获得了成长。”“在转场的过程中,伴随着木偶的演唱、人物心灵的诉说,让我们体验了一次践行移风易俗的心路历程。”丁堰镇鞠庄社区文化礼堂内,木偶剧《喜事新办》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一致点赞。如皋市挖掘传承“杖头木偶”这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偶来讲”志愿服务队,创排《喜事新办》《移风易俗当尖兵》等系列木偶短剧,通过讲“土话”、举“土例子”,借助木偶舞台的表现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展现手法,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争做好人等理念形象化、生动化,让老百姓能够听得懂、记得住。木偶短剧线下巡演,好评如潮;线上短视频展播,点赞一片。线上录制的展演短视频,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端、学习强国、如e如皋、雉水在线、文明实践云平台等进行推介传播,覆盖人数超1000万。2024年12月《喜事新办》参加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展演。

以文化人,方能深入人心。方言俚语承载着地域文化认同,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道理,比生硬说教更易引发共鸣。创新形式是关键。将方言与新媒体、非遗、科技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尤其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制度与文化缺一不可。通过村规民约“硬约束”和文化浸润“软引导”协同发力,方能形成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我们继续以方言为纽带,让移风易俗的春风吹拂更多角落,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乡音中生根发芽。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