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国网南通供电公司驻三圩村第一书记周晟华:“驻”进村民心坎里
2025-04-17 09:52:00  来源:南通日报  

谷雨将至,万物竞发。国网南通供电公司派驻三圩村的第一书记周晟华,每日穿梭于麦田,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细微变化。这些照片,不仅定格了时光,更承载着他对三圩村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去年6月,周晟华来到村里,以强党建、夯基础、惠民生为三大抓手,一路披荆斩棘,将自己“驻”进了村民的心坎里。

党建铸魂,锻造乡村振兴“主心骨”

三圩村是南通市海门区下辖村,农业产业水平滞后,走村入户调研后,周晟华把建强基层党组织放在驻村帮扶首位,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将全村党员群众思想紧紧凝聚起来。

周晟华围绕抓实党建引领开展工作,创新打造实景党课,带领村党员至南通供电公司参观政治生活馆,赋予党员“沉浸式”学习体验。同时,他还为三圩村“两委”成员、党员以及村民代表等讲授生动的专题党课。“用的是我们村的例子,我都听懂了。”听课的村民蔡华平笑言。目前,周晟华已组织开展各类学习活动5次,党员累计参与160人次,丰富多样的党建活动让党组织活力大增。

去年9月,台风“普拉桑”来袭。周晟华连夜召集村“两委”成立党员突击队,带领志愿者24小时轮班巡堤。白天,他与队员们忙着装填防汛沙袋、封堵缺口、清理河道;晚上,他睡在堤岸旁,时刻观察着风雨情况。“我是第一书记,必须站在前面!”

周晟华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被村“两委”和村民看在眼里。不知不觉中,他与村民的距离近了,村“两委”班子更是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村里大事小事都会拉上他一起参与。“人心聚起来,事就好办了。”周晟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产业造血,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怎么扭转三圩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局面,是周晟华驻村以来的心病。

“有光就有电,就有收入。”有多年供电工作经历的他想到了光伏发电,“安装光伏板能让村民拿到开发费用、租金,是个好事情。”如今,三圩村已有56户村民家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合计装机容量765.45千瓦。“周书记带来的不仅是电,更是致富的希望!”村民龚大姐家屋顶装上光伏板后,不仅让家庭用电实现全额抵扣,更通过余电上网形成“阳光存折”,实现年稳定增收逾2000元。

隔壁高桥村村集体经营的无公害有机蔬菜园长势喜人,主要通过微店进行零售,偶尔会接到一些单位食堂等的少量订单,产品销路还需拓宽。“能否通过采购转售的方式为村集体增收?”周晟华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同时,他还联系南通供电公司“牵线搭桥”,依托公司“爱心助农”项目,将村内的玉米、芋头等4类农产品上报企业扶贫清单,成为公司定期采购产品,预计每年能销售3万余斤,为村集体创收3万余元。

此外,周晟华还通过租赁的方式,盘活村集体“沉睡”的资产。他依托紧邻村南部待开发的新绿博园和沿江渔场项目,引入银波农庄、金牛寨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发展民宿餐饮、户外拓展、采摘垂钓等新型业态,为三圩村产业经济发展赋予更多动能。

民生筑基,构建宜居宜业“幸福圈”

安装路灯一直是村民多年的期盼,但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周晟华了解到“一事一议”政策,和村“两委”协商沟通后,决定以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上报项目,得到市财政和海门街道的大力支持。

解决了路灯问题,周晟华聚焦到自己最擅长的业务——电。“我在走访的时候,发现光伏安装接入的变压器容量偏小。”他与村“两委”班子进行多次研究,并向南通供电公司汇报。很快,43.19万元资金被投入农网改造中,村民用电环境明显改善,为分布式光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周晟华与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圩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去年10月,由国网江苏电力工会主办、国网南通供电公司承办的“乡村振兴 电力同行”专场文艺演出在三圩村上演,前来观看的村民们连声叫好。作为挂帮单位,国网南通供电公司还给三圩村捐赠了一批办公家具,改善村里办公环境。

上任的200多天里,周晟华的驻村日志写满了厚厚的一本。“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只要心里装着村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三圩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陈雅男 严春花)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