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中的静帧画面。
邢新彦在颁奖典礼现场。
近日,从第二届全国职工微电影节传来捷报,二级导演、南通理工学院艺术名师邢新彦携团队创作的《蓝白锦色》获“微剧话劳模”单元一等奖。此次活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指导,共收到来自29个省(区、市)、25个产行业报送的1500余部作品,其中“微剧话劳模”单元评出一等奖17部。《蓝白锦色》聚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苏大工匠”吴元新和沈绣第四代传人、“工美工匠”姜幸民,用镜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坚守、传承与创新。
一匹蓝底白花布从高高的天云倾泻而下,如经幡随风起舞,让人仿若置身烟雨江南;一个唇红齿白的胖娃娃手捧红色鲤鱼,活灵活现跃然绣绷之上,好似正在甜甜地笑……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旁白,蓝印花布的底蕴配上彩锦绣的风华,短短15分钟之内,将两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巧妙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用电影语言讲述南通本土的非遗故事,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思绪回到十多年前,邢新彦从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制作影片。毕业后进入高校任职,后跟随南通籍著名导演江平步入影视行业,参与创作及拍摄院线电影《那些女人》《昨日再现》、文艺电影《Fortune》等,逐步从校内走向了市、省、全国乃至国际。
邢新彦与非遗的缘分则始于更早。姜幸民是他的妈妈,从记事起,他总能看到妈妈俯首绣案,在色彩变幻与针法交织间流连的身影;也时常到蓝印花布博物馆玩耍,听吴元新一遍遍介绍蓝白之间的传说。“取一小幅彩锦绣或蓝印花布,便可掀开我童年回忆的一角,也是南通文化的一角。”出于这样的个人情感与家乡情怀,“把这两项非遗搬上荧幕,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2023年,邢新彦在南通理工学院领办电影电视导演艺术工作室,跨专业组建起十余人的学生团队,将镜头对准蓝印花布的优雅置景与彩锦绣的剔透银针,开始构思并着手打造一扇在古老技艺与时代创新之间往来穿梭的艺术之门。
故事与记录相携
蓝白锦色,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不仅是这部微电影的标题,也是两项非遗技艺跨界融合的结晶。该片讲述了吴、姜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把蓝印花布的艺术纹样通过彩锦绣的形式表现出来,创作了寄托新时代意义的织物作品,实现了两者相携、各得益彰,也赢得了当下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作为此次全国职工微电影节唯一一部以高校为单位报送并获得奖项的作品,“影片采用了故事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在纪录片的体式里加入故事片的情节,让影片在客观叙事的基础上更加引人入胜。”邢新彦表示,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创新。
“平时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时间一长就索然无味。而一部好的电影,是值得反复观看和回味的。”大三学生启航负责部分镜头及花絮的拍摄,他说,参与这部影片的制作让他摆脱了短视频思维桎梏,对微电影的创作手法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真实还原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影片穿插了中央新影集团1987年纪录片《彩锦绣》中的部分画面,由团队运用新技术对旧的电影胶片进行修复实现。“从黑白到彩色,从风华正茂到年过花甲,不变的是姜老师专注的神情和娴熟的动作。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坚守的不易,足以让人热泪盈眶。”团队成员、大三学生曹虹玉说。
为传承注入力量
“我一分一秒地认真看完了这部作品,感觉与众不同。”颁奖典礼上,“力量奖”评委、一级演员毕彦君认为,《蓝白锦色》是职工群体在文化非遗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代表,“十分特别”。
正如他所言,该片不仅让团队学生对电影艺术、非遗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也激发了他们对“职工”这一身份的敬畏和向往。大三学生耿择桐在片中扮演姜幸民年轻时的职工形象,仔细揣摩姜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还专程学习了彩锦绣基本针法,“姜老师对刺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静下心来、踏实做事”。
目前,《蓝白锦色》仍在持续参赛过程中,预计今年年底结束。届时,团队将开展相关的放映推广活动,带着影片走进街道社区、中小学校及企事业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邢新彦还牵头举办“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活动,历经十年持续为全国大学生艺术创作搭建了平台。今年起,增设“非遗影像传承”奖项,鼓励年轻一代用微电影、短片、短剧等多样化形式留住非遗技艺、传承文化薪火。
展开非遗传承的画卷,年轻的脚步也抵达了更远的地方。泰兴砖雕、四川蜀绣、蒙古骨雕……团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陆续赴实地开展艺术创作。“在光影之间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邢新彦表示。
(记者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