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地锁拆除了,现在停车方便多了,路面看着也整齐多了。”家住崇川区文峰新村18幢的顾阿姨开心地说。近日,南通市新城桥街道在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中,了解到文峰新村公共区域有私设地锁现象,成为居民停车的“拦路虎”,立即与社区联动,拆除该小区公共区域停车位上的违规地锁。
今年年初以来,新城桥街道坚持“六力共治”引领社区治理,通过力量下沉小区,下足“绣花功夫”,以温情服务回应群众需求,精细管理焕发城市之美,进一步赋能高质量发展。
社区听音
力量下沉服务有温度
背靠濠河景区,面朝南通大学,毗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白家园、健康公寓附近,一座30平方米大小的蓝色四方亭,引起了路过的启秀社区周阿姨的注意。亭上“杏林桥城管工作驿站”清晰可见,亭子玻璃上贴着三名城管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开放时间也写得清清楚楚。亭内放置宣传手册、饮用水、冰箱、微波炉,标有“免费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使用”字样。“小区里有人乱堆乱放可以向你们反映吗?”在得到城管队员的肯定回答后,周阿姨记下了联系号码。
像这样坐落在小区周边、直接与群众面对面的驿站在新城桥还有三个。新城桥街道将“坐在办公室接投诉”变成“深入社区找问题”,依托服务驿站,城管队员和协管员以1+1+N的模式进驻社区,开设“城管接待日”,以网格员身份收集民意,通过“发现—处置—反馈—评价”闭环管理流程,将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执法的公信力来源于群众对服务的满意度,新城桥街道注重将法理情相融合,把“执法服务”放在首位,实行普法在前、提醒在前、交底在前。上门手把手教“装修门店使用装饰装修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微信小程序,争取市级资源为在新村从事小修小补的老周申请新的便民亭,在南大街新村周边店铺施画一米黄线,允许商户在黄线内经营……一桩桩暖心举措,变“被动处置”为“主动服务”,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了法治“温度”。
民生为本
严字当头执法有力度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城市整体环境的公共利益,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有所呼,我们就要有所应。”这是新城桥街道城管人的工作准则。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作为首批三甲医院,每天求医问诊人流如织,导致了周边道路非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医院周边道路是‘生命通道’,绝不允许被堵死。”街道综安办副主任奚炎说。为破解这一群众关心关切的难题,街道联合区城管局、交巡警一大队、社区、附院、居民志愿者等,通过发放致市民一封信、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安排城管队员错时值守等举措,加强附院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秩序管理。针对多次宣传仍随意停放非机动车的行为,联合多部门开展集中整治,对违停车辆进行清拖暂扣,让生命通道更畅通。
开展小黄车乱停放整治、消防通道整治、违章建筑整治、小区乱堆放整治……街道以实际行动展现着维护公共利益的坚定决心,彰显了执法力度,回应了群众关切。
用心用情
细微入手治理有精度
一支随意丢弃的烟头、一堆未分类的建筑垃圾、一处不起眼的违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品位内涵,影响着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新城桥街道从“小”字做文章,于细微处破题,用“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管理“精”进之路。
“这个违章在二楼,好像影响不到什么,但看着总感觉不美观,拆除后好多了。”家住裕丰大厦的顾伯伯说。顾伯伯说的这处违章位于青年中路某保险大厦二楼平台,主体建筑旁加盖了一间约50平方米的白色铁皮棚,与大厦建筑风貌格格不入,铁皮棚内摆放桌椅、上下铺铁架床、木板床等生活物品,系施工人员临时宿舍。街道发现后立即前往现场勘查,了解到铁皮棚无相关手续后,随即联系违建“业主”,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依法下达责令改正和限期拆除通知书。最终,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同意自行拆除违建铁皮棚。
精细化管理不仅在于用心用情的态度,在于执法于严的准则,更在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街道发动穆邻志愿服务队、峰彩艺术团等志愿服务力量,聘请他们作为城市治理“啄木鸟”“小喇叭”,协助发现小区治理问题、宣传垃圾分类等知识,将治理“网格化”和解决问题“清单化”深度融合,在小区“六力共治”中形成多方联动合力。
从“被动管”到“主动治”,新城桥街道以严作底、以精为笔、以情着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社区网格落实“六力共治”精神,提升小区治理执法公信力,在网格经纬中织就幸福图景,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具质感。
(作者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