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善”润校园|南通如东马塘初中构建“活德育”育人生态体系
2025-05-12 10:46:00  来源:南通市如东县  

在南通市如东县的教育版图上,马塘初中以“从善贵和”为精神底色,绘就了一幅“慈善浸润、德育生根”的“活德育”生态画卷。在这里,德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善”的理念流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进每一次活动,最终化为师生的行为自觉。通过物型课程的环境浸润、文本课程的文化滋养、经验课程的实践淬炼,马塘初中真正让德育“活”起来,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成长养分。

理念之“活”:让“从善贵和”成为生长的基因

马塘初中的“活德育”理念,既传承了陈鹤琴先生“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思想精髓,又赋予其时代新意。学校对“善”与“和”作出深刻诠释:慈善不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精神的传递;“贵和”不仅指关系的和谐,更强调内心的温润。校训“厚德载物,从善贵和”与该校“立德、立学、立身”的“三立教育”理念交相辉映,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

从历史文脉中激活善的基因。依托张謇故里的慈善传统,将“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微善”行动,如号召学生“节约一元钱,贡献一份力,献上一片爱”,成立“善和基金”帮助身边贫困同学实现微心愿,让百年前的大善精神在日常小事中苏醒。

于生活场景中具象善的内涵。在橱窗内设置“慈言善语”,学生们用稚嫩却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善”的理解;启动“小事微光”行动,每日记录自己或同学践行善意的暖心瞬间,将“善”融入弯腰捡垃圾、随手关水电等日常小事,让善念化作可见的光;开展“小事劝善”德育微课程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好好吃饭、好好走路、好好说话等生活细节中为善,让“善”从宏大叙事落地为生活细节。

在特色活动中深植“善和”理念。学校在德育活动中深植“善和”理念,赋予仪式与课堂以育人温度。青春仪式,以“善启青春,和润未来”为主题,从校长致辞、家长寄语到学生表态、集体宣誓,处处洋溢着与人为善、感恩奋进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将“善和”理念内化为青春成长的精神坐标;家长课堂精心打造“向善生长力,共照成长路”系列课程,邀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分享家校共育中的善意传递与和谐沟通的实践经验,搭建起家校协同培育“善和”品格的桥梁;“百名教师走访千户家庭”是每年国庆假期党支部牵头的润心活动,老师们带着温暖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既传递学校“善和”理念,也分享学生成长的暖心善举,同时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践行“善和”之道,形成家校共育的温暖合力。这些活动不仅创新了德育载体,更让“善和”理念如春雨润物般融入师生及家长的日常,让德育成效在持续浸润中自然生长。

课程之“活”:构建可参与的“善和”成长图谱

马塘初中的“善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德育的单向灌输,让学生在“看、读、做、创”中与“善”对话。

物型课程:让空间成为德育的“活教材”

行走的德善文化廊。“德善廊”上的灯箱,以“敬善、仁慈、贵和”为主题,慈善活动图片展就是流动的故事集,成为学生每日必经的“精神驿站”,使之在耳濡目染中唤醒“内修美德、外施善举”的自觉;“至善广场”的慈善人物谱串联张謇、杨光源等不同时代善者的事迹,让榜样力量从文字走向具象,构建可触摸的“善”之精神谱系图。

会呼吸的历史记忆。“善园”内“仁和小径”以马塘老街百年石板为媒,将历史的印记嵌入校园肌理,扫码即现的老街故事,让往昔风华与当下成长对话,启迪学子传承仁爱谦和的老街精神基因;“上善亭”下《慈善赋》石刻凝炼慈善真谛,石纹与文字相映成趣,让传统文化教诲在驻足品读中悄然浸润心灵。

互动性成长驿站。润心室以绘本阅读、沙盘游戏搭建心灵对话空间,《爱心树》等课程让感恩教育如春雨般潜入心田;“慈言善举”橱窗成为学生的善意发声场,稚嫩的慈言善语与“善和基金”的实践剪影,记录着从认知到行动的慈善成长轨迹;“慈墨轩”以两万余册爱心图书架起知识桥梁,让书页翻动间的阅读体验,化作善举传承的无声力量——这些空间打破单向传递,让善的教育在参与、表达、实践中完成“从看见到成为”的转化。

文本课程:让文字成为心灵的“活镜像”

价值认知的“精神灯塔”。《与善同行,塑德立身》《小事立德,微言劝善》等品德修养课程,成为学生德性追求的价值指引。课程或以“故事化叙事+哲理化阐释”为载体,或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好好走路、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等可触摸的生活场景要求,让“善”的内涵从概念说教落地为日常行为指南。这种文本建构如同在学生精神世界树起“精神灯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等通过生动故事内化为情感认同,形成“知善——辨善——行善”的认知闭环,让品德修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心灵自觉。

美育心理的“共振通道”。《画出快乐 烙出精彩(南通烙画)》《美好沙世界(团体沙盘游戏)》《绘语传善:绘本阅读教案集萃》等特色课程,构建起“艺术表达——心理投射——品德培育”的多维育人通道。其中,南通烙画以线条韵律勾连情感,团体沙盘以意象建构映射内心,绘本阅读以图文叙事启迪心灵,让潜意识在视觉化表达中显影,使心灵在沉浸式体验中润泽。课程特别深耕传统文化中的“善”基因,将烙画中的吉祥纹样、沙盘中的协作场景、绘本里的善德故事转化为育人载体,推动美育浸润、心理疏导与品德培育的同频共振,让“善和”理念在艺术与心灵的对话中悄然生长。

校园生活的“记忆经纬”。《我和我的老师》征文集、《芳草地》校刊“小事德育”专版及“慈善微体验”征文专版,共同编织着校园情感的多维记忆空间。征文集里,老师课堂上的暖心鼓励、作业本上的红色批注、困境中信任的眼神,都在文字中定格为永不褪色的感恩印记;校刊版面上,拾金不昧的温暖瞬间、志愿服务的青春剪影等微光善举,化作流动的德育教科书。这些文字载体突破时空界限:毕业多年的学子重读征文集,会在字里行间重逢师恩;刚入学的新生翻阅校刊,会在榜样故事中锚定向善的“明亮那方”;教师们重读这些带着体温的文字,更会在字里行间唤起育人初心。当笔尖流淌的情感穿越年轮,便不再只是静态记录,而成为编织师生情、同学谊、校园魂的精神经纬。

经验课程:让实践成为善意的“活课堂”

国旗下的德育阵地。以国旗下讲话为核心,开展“小事劝善”每周一主题系列活动,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引,在常态化的宣讲与点评中播撒善的种子,让德育融入每日校园生活的细节里。

节日里的善意传递。依托传统节日与纪念日,开展节日主题慈善活动,如春节慰问、重阳敬老、中秋节关爱留守儿童、教师节撰写“我和我的老师”征文、中华慈善日签名仪式、国庆节教师润心家访等,将节日文化与慈善精神深度融合,在特定时间节点强化师生的为善意识,以行动传递温暖与关爱。

微体验中的善念生长。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慈善微体验活动、小事微光记录活动等,鼓励学生从帮同学解答难题、随手捡起垃圾等小事做起,在细微处发现善意,在点滴实践中培育爱心,实现慈善从认知到行动的自然过渡。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们将“勤”“孝”“谦”“和”“感恩”等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心怀善意,与爱同行。

社团活动中的慈善传承。“善和”烙画社团以非遗技艺为载体,将慈善理念融入艺术创作。学校特聘南通烙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讲师,组建了“善和”烙画社团,不仅利用课余时间传授精湛的烙画技艺,更积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善和”元素。同学们在艺术创作中涵养心性,“善和”文化也在一笔一划中传承。

仪式中的精神烙印。在开学典礼、入学仪式、青春仪式、毕业典礼等重要成长仪式中,嵌入感恩宣誓、爱心捐赠、理想宣言等特色环节,以庄严的仪式感唤醒学生内心的善念,在人生重要节点深植善意、感恩、责任与担当,让慈善精神成为成长路上的鲜明印记。

红色教育里的家国情怀。善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对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深爱。学校用好本土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挖掘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与奉献精神,组织学生读《大江南北》等红色期刊,撰写读后感,组织学生看国防电影、听国防教育报告,将慈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善意升华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将“小善”汇成“大德”。

生态之“活”:让善意在联结中持续生长

马塘初中的“活德育”,本质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善意生态系统。

教师成为善的“播种机”。在“百名教师走访千户家庭”润心行动中,老师们既聚焦学生学业发展,又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对特殊家庭给予重点关怀,与部分家庭结成长期帮扶对子。特别是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坚持开展持续性跟踪指导,与家长携手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在日常师生交往中,教师也以细节传递关爱。例如在青春仪式的“家长书信环节”,当有学生因家长特殊情况未能收到信件时,教师及时补位,递上充满温情的书信,这份温暖成为学生铭记一生的感动;中秋节,学校党员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过节,与孩子一起品尝月饼,跟孩子促膝谈心,为孩子送上学习用品。从“我和我的老师”主题征文中,便能窥见许多师生间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

家长成为善的“传播者”。学校将慈善教育的辐射范围从师生群体拓展至家长,期望通过家校协同,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家长课堂上,学校对慈善教育的深层意义展开了系统阐释,深入剖析了培养孩子慈善情怀给家庭与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身作为榜样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此外,学校还通过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课堂等形式,沉浸式感受慈善教育的魅力。家长们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投身慈善实践。有的家长主动加入护学岗,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有的协助学校整理募捐的图书,让爱心有序归位;有的凭借个人资源,为学校食堂采购洗碗机提供专业建议;还有的走上家长课堂,分享育儿经验……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经由家长们的躬身践行与接力传递,凝聚成家校共育的磅礴力量,慈善之花在校园内外竞相绽放。

社会资源成为善的“催化剂”。为解决学校藏书不足的难题,马塘镇党委政府率先行动,专项划拨8万元购书经费;镇慈善分会与学校携手发起“捐书筑梦向未来 慈善书香助成长”公益倡议。这一善举得到全校师生、家长、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2年多来,累计捐赠图书超20000册,市场价值近60万元。每一本承载爱心的图书,不仅氤氲着校园书香,更成为鲜活的慈善教育样本。为传递感恩之情,学校精心筹划和举办了图书慈善捐赠感恩答谢会。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诗歌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多元形式,向爱心人士表达诚挚谢意,慈善精神在互动中传承延续。

成效之“活”:看见成长的N种可能

在马塘初中,“活德育”的成效正在以立体的方式多维度生动呈现。

学生层面。校园里窗明几净,每位学生主动维护责任区卫生,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为指导,践行责任担当;课堂上,学生互帮互助,让“活学课堂”充满活力;运动场上,他们身姿矫健,尽显青春朝气;日常生活中,他们文明守礼,在家孝顺父母,在社区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构建起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网。

教师层面。教师们坚守教育初心,以仁爱之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艺术节活动中,他们为每个孩子搭建展示舞台,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那怕孩子在舞台上走一走或说一句台词;国庆家访润心行动有序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扎实落实,确保对学生的关怀与引导全方位、无死角。学校还格外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客籍教师的生活需求,业务上为青年教师在校内外找师父、搭舞台,生活上为他们的宿舍装空调,改善住宿条件,让教师们以校为家,潜心育人。此外,教师团队积极探索慈善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稳步推进“活学课堂”改革,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社会层面。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承办如东县慈善文化进校园推进会、县慈善文化建设座谈会等重要活动,吸引省内外多所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学校特色鲜明的慈善教育实践的报道先后登上中国慈善公益报、新华网、学习强国、江苏文明网、江苏教育新闻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等国内多家媒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通过家校协同,将慈善理念辐射至家庭与社区,有力推动了地方慈善事业发展。

结语: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

漫步校园,学生在“崇善厅”驻足凝视慈善影像,于“仁和小径”踏着古街石板品读老街风土人情,在“润心室”讲述感恩绘本故事、书写温情寄语,于“慈墨轩”翻阅书籍感受世间善意;毕业之际,以书籍捐赠传递爱心;即便在无人监督的角落,也会自然俯身拾起纸屑。这些浸润着善意的日常,早已突破传统德育活动的边界,而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生活自觉。马塘初中的“活德育”,本质是让“从善贵和”成为校园的“空气”——看不见却无处不在,摸不着却滋养身心。

马塘初中的“活德育”,摒弃刻意的雕琢,恰似马塘老街的石板,在时光的摩挲中自然沉淀善意;打破单向的灌输,犹如上善之水,在流动与交融间传递包容;跳出阶段性的任务框架,仿若烙画的灼痕,在成长的年轮上镌刻永恒印记。当慈善成为青春最动人的底色,当“善和”理念升华为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教育便回归了本真——培育心怀善意、眼中有光的鲜活生命体。(撰稿:邱亚琴、沈素兵)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