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恰逢“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我市各地纷纷围绕春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寒假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度过了一个充满“年味”且意义非凡的假期。
染一方蓝布 领略千年匠心
蓝印花布作为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凝聚着古人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月6日,市蓝印花布艺术馆迎来了一群“小学徒”。十余位孩子在社教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蓝印花布非遗体验活动。“古人用蓼蓝植物提取天然染料,让布料呈现深浅不同的蓝色。”课堂上,老师通过PPT生动讲解了蓝印花布的历史演变、吴元新大师的传承故事以及相关民间传说。理论学习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实践。小小的刮刀在他们手中划过布面,揭开版纸后,白色的纹样若隐若现。等到染色环节,孩子们一边搅拌染缸,一边惊叹:“哇,布真的变蓝了!”四年级学生王梓涵看着自己完成的蓝印花布作品激动地说:“原来染布这么讲究,每一步都不能出错,这次体验让我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也明白了工艺传承的不易。”
穿针引线 缝制吉祥虎头鞋
1月22日下午,东海镇丰利村的新春集市上,人潮涌动,孩子们在这里体验了扎染、拓印窗花、制作灯笼等传统手工艺。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虎头鞋制作体验。“来,先用彩线缝出虎须,再缝上眼睛和鼻子,大家慢慢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兰耐心指导道。“哇,原来虎头鞋的‘虎须’是用红线缝上去的啊!”八年级学生钱昱涵惊喜地发现,“我以为是画上去的。”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缝制着,一针一线都格外认真。钱昱涵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做虎头鞋,虽然歪歪扭扭的,但特别有成就感!”虎头鞋作为我国手工艺品之一,其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利村的虎头鞋以零头老布为材料,具有短须和似猫似虎的特点,极具江风海韵特色。通过亲手制作虎头鞋,孩子们不仅领略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年俗的温暖。
巧手竹编 体会非遗智慧
2月10日上午,近海镇公益村举办“竹韵悠悠 创意编织”活动,孩子们在老手艺人沈伯忠的指导下,学习竹编技艺。“竹条要先泡软,编的时候要注意‘挑一压一’的技巧,才能让作品结实又美观。”在沈伯忠示范和讲解下,孩子们了解竹编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了“十字编、人字编”等技法。“今天的体验真是太棒了,我们回去要把这次学习竹编的美好感受分享给小伙伴们。”现场,在家长的配合下,孩子们用竹条、颜料创作竹编画。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次竹编体验不仅让他们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非遗融入实践 文化自信从小培养
为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我市各地在寒假实践活动中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市图书馆举办了趣味新春猜谜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海复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迎春拓福”“剪窗花”等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启隆镇举行新年瓷器展,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启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朱卫强表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将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寒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培养他们成为非遗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