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淮安 > 正文
淮安:点准“穴位”推动构建依法治市大格局
2023-01-05 10:38: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前不久,江苏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江苏的生动实践”评选结果出炉,淮安市司法局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行政争议纾解实践探索》荣获奖项。精品作品背后,蕴含的是淮安行政纾解工作的走深走实、厚积薄发,也折射出法治淮安的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明显,为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2022年以来,淮安市委依法治市办立足职责,持续发力,牢牢抓住法治建设关键点,不断推动依法治市大格局。

抓牢思想政治引领

在推进淮安法治建设上打开治理“大格局”

推动法治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系统工程。一艘在风高浪急中前行的船,要有足够分量的压舱石、标注航线的定盘星,才能行稳致远。其中最稳定的一条,就是思想旗帜的引领。在思想政治的引领下,淮安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有效汇聚全面依法治市的强大动能,推动法治建设工作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法治建设。正所谓“登高才能望远”。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其作为“十四五”规划、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淮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针对行政案件数量和败诉率“双高”问题多次作出批示。2021年以来,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持续跟踪行政应诉工作,连续两年实现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覆盖100%,行政败诉率较去年下降2.19%,实现了出庭率走高、败诉率走低“一高一低”的叠加效应。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推进法治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制胜未来的最大法宝。淮安将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先后转发、印发一系列学习贯彻实施方案并于南京大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班,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学思用贯行,知信行合一。通过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淮安的生动实践”主题调研报告征集评选活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

在科学统筹高位谋划中推进法治建设。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要以高屋建瓴之势统筹谋划法治建设路径。淮安市委印发“法治淮安”“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三个“十四五”期间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应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做到“五年有规划、年度有安排”,有力践行了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提出“五个更加、一个示范”的法治建设总目标,科学谋划法治淮安建设蓝图。

抓实法治政府建设

在增强政府治理效能上打开治理“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淮安市全面提升法治建设各领域重点工作,以机制创新焕发工作活力,推进法治领域重点改革,始终践行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主体、法治社会为根基的法治淮安建设总体布局。

全面提升立法制规质效。为立管用之法、精细之法,更好发挥法治对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淮安市推动立法由“等米下锅”变成百姓“点菜上桌”。通过制定《淮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等规定,充分发挥“立法民意直通车”“立法民意征集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确保立法更加科学民主。同时完善立法制规风险防范机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均要按规定履行公开征求意见、调研、协商、论证、集体审议等程序,将风险评估贯穿于立法制规工作的全过程。

不断强化第一责任人主体职责。此项工作看似“动作小”,针对的仅是少数的领导干部群体,实则“内容大”,让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增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监督行政执法行为,达到“领导重视法治、示范引领法治、公众参与监督”的效果。自2009年起,淮安市连续14年对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履行法治建设工作职责情况进行集中考评。2022年5月24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门听取并审议“述法”考评报告,淮阴区、盱眙县、清江浦区先后开展镇街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专题述法工作,11月14日组织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工作的通知》,不断树牢“关键少数”对“抓法治也是抓发展”的意识。

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决策效益。淮安开展年度全市重大行政决策项目征集,制定公开重大行政决策目录,落实政府常务会集体研究制度,同时把重大行政决策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法治政府建设督察等重要内容。并借助决策“外脑”,在全省率先编制《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导则》,推动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法治化+标准化”运行。其中,全市33个市直部门、7个县区政府、186个县(区)直部门、95个镇街全部配备法律顾问。

综合提升行政执法规范水平。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镇街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领域,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实施意见》《淮安市基层综合执法赋权事项评估报告》,加强对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业务管理、指导规范、检查督促等工作,明确县级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为辖区内镇街综合执法局的归口管理部门,对全市186个赋权事项进行逐项分析,建议由原赋权单位收回事项8项、删除8项,开展多轮政府购买服务协议排查清理,防止执法权违法外包。

抓住法治服务功能

在发挥法治服务保障作用上打开治理“大格局”

俗话说,“没有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回首2022年淮安法治建设走过的路程,从“党建引领、思想赋能”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从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到全面深化改革,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全体淮安法治人心中的指路航标。要坚持推进法治民生建设,发挥法治服务保障功能,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法治基础。

切实提高法律服务质量。请看这组法律服务成绩单:通过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网络平台一体化,推进基层政务服务、诉讼服务、检务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网上政务大厅接入全市各级权力事项2243项、业务事项3682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和热线平台融合发展,实体平台全部建成,网络平台升级扩能,热线平台归并优化,群众满意度100%,系统服务总量全省第一,“市级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试点”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司法部批准立项,成为全国首个设区市级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持续优化“一站式”诉讼服务,建成11个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中心,实现诉讼服务事项“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次通办、跨域联办”。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紧紧牵住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开展“法润淮商·四倾听四到位”专项行动,倾听企业法务需求、倾听企业执法评价等,开展“百所进千企”活动,组织全市108个基层法律服务所为1132家小微企业进行“法治体检”,解决各类法律问题549个。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推动出台110项“免罚清单”和14项“不予行政强制措施清单”,探索实践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等做法,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值得一提的是,淮安《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中加强沟通联系与协作配合九项制度》工作做法被最高检参考文件收录。

深入推进普法工作。淮安制定下发《进一步落实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编印年度普法责任清单和工作要点,对“谁执法谁普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开展现场集中评议,发挥普法先进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打造“百场法治文艺进基层”活动、“大运河(淮安段)法治文化长廊”“周恩来纪念馆红色法治文化专区”等主题法治文化阵地,培育“西游法治”“淮上说法”等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法治文化品牌。淮安《民法百年》《我与宪法同行》《宪法十二时辰》等9部法治文化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

全面融入社会治理。淮安在动态监管的基础上,提档升级1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提前完成5189名“法律明白人”遴选配备任务,《淮安法律明白人培育“五机制”》入选司法部指导案例。不断拓展“援法议事”活动广度和深度,评议三批次市级以上城乡基层“援法议事”范例79个,围绕疫情防控、农房改善、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关爱特殊群体等事项已有效化解矛盾4500余起。在完成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试点的基础上开展法治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一县一品”工作特色,以法治思维破解小区治理难题,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为服务群众诉求提供了有效路径,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服务“零距离”。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淮安法治建设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动各项事业在新征程上走在前、干在先、落在实,奋力推进法治淮安发展实现新跨越。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