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好!为抗疫捐款找哪位同志办理?”今年3月2日下午,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来到县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一眼就认出他是孟一蒙老人,他们热情接待,很快为老人办理了15000元捐款登记手续。
今年93岁的孟一蒙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离休老干部。他于1944年参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苏北、鲁南、济南和渡江等著名的战役。解放后,他在浙江省军区司令部警卫营任职,1958年转业到滨海工作, 1983年离休。离休后,孟一蒙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乐善好施,扶贫助学,资助修桥铺路,向灾区人民捐款。几十年来,他向社会累计捐款达40多万元,物资价值近50万元,义务资助人员超百人。他的乐善好施、热衷奉献精神,不仅得到了滨海人民的赞扬,也得到党委政府的嘉奖。他先后被省市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09年9月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每当孟一蒙听说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他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一年冬天,孟一蒙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邳州市碾庄镇韩庄村村民韩广正收养一名弃婴,不幸的是该女婴患有脑瘤,急需30万元手术治疗费。看了这则新闻后,孟一蒙着急了,他既为韩广正的行为所感动,又为这个小女娃担心。第二天,他不顾大雪纷飞,冒着严寒天气去韩广正家,结果把地址记错了没有找到。回家后,他始终放不下这件事,4天后他再次来到邳州。这一次,他先找到当地新闻媒体,通过记者终于找到韩广正家,向这位收养女婴的好心人捐款4600元资助孩子治病。
像这样的事,在孟一蒙身上不胜枚举。老家村里修桥铺路,只要他口袋里工资有剩余,他都会捐出去。1989年5月,县塑料厂补发他16000元离休工资,他想起老家小关村有一座危桥影响行人,他一分不留把这笔钱捐给村里修桥。东坎街道的三轮车夫刘猛,家庭经济困难,又不幸遭遇车祸,孟一蒙知情后送去2000元。2006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云南省昆明市环卫工人胡同开日子过得很艰难,却在13年里收养21名弃婴的报道。孟一蒙认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向胡同开学习,多承担社会责任。他向胡同开汇去2000元捐款,同时向胡同开了解需帮助的困难人员。在胡同开的提议下,他资助了昆明女弃婴胡晶晶的生活费,并一直资助她上学读书。2004年,印度洋发生海啸,孟一蒙向灾区捐款500元。2005年10月,他又向巴基斯坦地震灾区捐款10000元。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他捐赠10万元,支持拥军优属和慈善事业发展。这些年来,孟一蒙向社会究竟捐出多少钱,帮助多少个人,他自己也记不清。据有关方面统计,他送出去的实物约有35车,累计捐款40多万元,有上百名困难人员或学生受惠于他的资助。
孟一蒙喜欢养花种树,钟情花木栽培有50多个年头。离休后,他栽种花木的兴趣更浓,精心研究名贵花木栽培技术,培育精致美观的盆景,不少人都很欣赏他栽培的花木和盆景,但他从来不以花木盆景赚钱,全部捐送给需要的单位或社会组织。2001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25周年纪念日时,孟一蒙怀着对周总理的怀念敬重之情,将一盆名贵的牧羊花献给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而在这之前,他已先后三次向该馆捐赠20多年精心培育的腊梅、兰花等名贵花木,被该馆授予“终生名誉职工”称号。1999年国庆期间,孟一蒙向滨海公园捐送兰花、天竺100盆,腊梅、金银花等200株,扮靓公园迎接国庆。2002年4月,孟一蒙还向县行政中心、县第一初级中学赠送花木盆景128盆。
孟一蒙从不贪图享乐,别看他助人捐款动辄几千上万元,甚至十万元,出手大方,可他自己的生活却清苦简单。如今,他还住在新建社区两间五六十平方的平房里,床铺和几件家具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穿的衣服是补了又补,他也舍不得扔掉,连穿的袜子也是打着补丁。他家的饭桌上,山芋、胡萝卜、马铃薯“唱主角”。有人说他不够本,离休金那么多都捐掉了,自己却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可孟一蒙认为,共产党人不能贪图享乐,丢了党员的灵魂,只要活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为社会多做点贡献。他常说:“与我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战友,不少人在战争中牺牲了成为烈士,而我能活到今天,每个月拿几千元离休金,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全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我做的这些事与烈士们的生命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这就是孟一蒙这位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