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是一片流淌红色血液、传承红色基因的土地,是一座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英雄城市。国庆期间,正值电影《长津湖》热映之际,一群盐南青年学子,利用假期时间,慰问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实践课。
01
寻访抗美援朝老兵
他们是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抗美援朝亲历者口述访谈与整理》课题组的成员,团队成员包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7所高校的30位盐城籍本科生和研究生,指导专家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
团队曾在今年寒假期间,参加了由盐南高新区团委全程指导,盐南高新区驻外团工委主办的2021“青春留盐”万名学子看家乡——“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以口述访谈形式重塑了我市近30位抗美援朝亲历者的个体经历,再现抗美援朝的艰苦光辉岁月,抢救了珍贵的红色口述记忆资料与精神财富,并与盐城市中小学的新中国史教育相结合,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02
这个国庆他们在行动
国庆假期,团队成员用短短4天的时间慰问了我市抗美援朝党员老战士张伏荣、彭广林、孙福余、陈德荣,并进行二次采访,以抗美援朝战地经历与党员初心践行历程为采访切入点,团队今年在盐城共整理了13万余字的口述历史文稿,保存了1170G的视频资料、104G的图像资料和2600MB的音频资料,并打造了盐城市第一个“口述史+红色文化”形式的盐城红色文化创意展播品牌“口述盐城”。
接下来,团队计划与相关单位合作,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存与开发,助力“十四五”期间红色资源既“活”起来、又“火”起来、更“燃”起来。
03
老兵口述红色故事
老战士张伏荣生于1932年,1947年参加盐阜独立团5分区,在淮海战役期间参加过高邮战役,后被编入24军72师216团,在芜湖参加过渡江战役,后跟随部队驻扎在徐州,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入朝后在24军72师216团3营9连担任班长,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期间带领全班战士偷袭过敌军碉堡,跟随部队回国后曾在曲阜、西安、天水等地干校学习,1958年退伍后,在村里担任会计,后开设一家玻璃厂并担任厂长。
老战士彭广林生于1938年,1956年入朝后在23军69师炮团野炮营担任三炮手,后任通讯员、汽车教导连司机、师部贵宾招待所服务员,在朝鲜曾被评为“五好战士”。1958年回国后,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部队中担任69师205团步兵连排长,1960年修建齐富公路时立了三等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退伍后,在农机修造厂、盐城市亭湖区工商所工作。
老战士孙福余生于1937年,1957年入朝后在73师218团2营4连6班担任野战士兵,期间学习医学知识,1958年回国后跟随部队修筑松花江大堤,后在73师医院担任护士、军医,1976年退伍后,在新兴镇卫生院长期担任主治医师。
老战士陈德荣生于1938年,1957年入朝后在23军通信营担任班长,负责无线电和有线电的修理以及通信线路架设,1958年回国后跟随部队在大连、酒泉、武威、额济纳旗等地参加国防施工,1979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建筑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退伍后供职盐城市电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