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堂上的最后一点时间,再和我一起回忆一下玉米皮工艺画的制作流程,举手回答。”“好,老师,那我先来。”话音未落,一名学生举起右手,跃跃欲试。在宜君县城关一小五年级二班的教室里,支教老师袁桂朋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课桌周围,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积极与他互动。
袁桂朋是大丰区第四批赴宜君支教的教师。他跨越重重山水,从美丽的海滨城市来到西北边远的小城,用“知”与“智”的完美结合、“心”与“新”的交流碰撞,践行着桃李春风,守护着春暖花开。
做有温度的教师
听过袁桂朋的课或接触过他的人都深有感触,袁桂朋性格温和、谦逊,为人敦厚、才思敏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袁桂朋教育学生的重要原则,在赢得学生敬重和信任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们成为了有涵养、与人为善的人。
在支教的日子里,袁桂朋将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将学校的师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他利用休息时间,对学习困难和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次为贫困学生充值饭卡;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160余册图书捐赠给各班,供学生阅读;为学校筹集了1200多元的球类体育器材;多方联系,介绍爱心人士来宜进行投资建设,为丰宜协作搭建“连心桥”……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结束了,在学校的诚挚邀请下,袁桂朋又答应再延续支教一年。
做有厚度的教师
“在袁老师没有来我们学校之前,我们还不知道用玉米皮竟然可以做出这么漂亮的画。虽然袁老师来自外省,但是他和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我们非常喜欢袁老师。”学生丁敏开心地说道。
依山傍水,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风光正是大自然赋予教师最好的教具。袁桂朋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拨云见日”的乐趣。“玉米皮工艺画的制作,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眼去发现美、用心去感悟美、用手去创造美的能力。”
来到宜君后,袁桂朋以《人民币兑换》和《2和5倍数》两节示范课与全校教师正式见面。课堂上,他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运用导学单和导学案,通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模式为课堂注入活力,把“让学引思”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悟知识点,探究知识点,体验做课堂主人的快乐。课后,许多老师都很惊讶: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在袁桂朋的带领下,“活动单导学”模式等先进教学理念在该校课堂上落地开花,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做有宽度的教师
袁桂朋爱好非常广泛,在绘画、音乐、朗读、书法、写作等多方面都有较高造诣。他不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把它们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
平时在班上,除文化课教学外,袁桂朋还巧妙地把艺术教育引进课堂,要求班里学生人人能演奏乐器、学习绘画、练习书法。袁桂朋自豪地说,他希望自己的班集体也是一个文艺团体,这是他理想中的教育。袁桂朋还积极为该校创建特色学校出谋划策,结合宜君主产玉米的地域特点和大丰区麦秸画的做法,依据宜君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特点,将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等特色文化建筑以玉米苞衣工艺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他的多方协调下,该校成立了“袁桂朋工作室”,以梯队模式,构建新老教师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优势,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开展序列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逐步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出新的贡献。